除遺傳性因素外,影響結直腸癌發生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征、久坐、缺乏體育鍛煉、高熱量飲食及藥物影響等。
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機構(IRAC)發布的2020年最新癌癥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及肺癌的第三大常見癌癥,患者占比高達9.4%。其中,中國結直腸癌患者站占全球結直腸癌患者的31%。不僅如此,在西方國家,早發性結直腸癌(年齡小于50歲人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闡明這種早發性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勢在必行。
北京時間20201年5月23日早晨5:30-7:00,美國胃腸病學會的相關專家在美國消化疾病周(DDW)對早發性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及病因進行了系列講座。
報道指出,在美國,早發性結直腸癌(EOCRC)已成為第二大常見癌癥,是50歲以下人群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全美過去40年間,EOCRC的發病率急劇上升,預計到2030年,EOCRC的發病率將上升1.4倍。EOCRC在病理學、流行病學、解剖學及代謝水平來看,都與晚發性結直腸癌存在較大差異。如下圖所示,結直腸癌發生率除在40-49歲人群中呈上升趨勢外,在20-29歲人群中也呈緩慢上升趨勢。
EOCRC由息肉-腺瘤-腺癌途徑演化而來,但與晚發性結直腸癌相比,其具有更高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及CpG島甲基化(CIMP),且較少存在BRAF及KRAS基因的突變。因此,EOCRC在遺傳、代謝及病理等方面均不同于晚發性結直腸癌,有其獨特的生物學特點。下圖中,年齡20-29歲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特點主要為Type4型,即MSI-high,CIMP-positive,BRAF-mutant,KRAS-mutant。除遺傳性因素外,肥胖、代謝綜合征、糖尿病、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也對EOCRC的發生有一定影響。如下表所示,肥胖及糖尿病是ROCRC的危險因素,而體育鍛煉、高纖維飲食、阿司匹林及鈣的攝入是EOCRC的保護因素。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已成為日漸嚴重的問題。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21.6億成年人超重,11.2憶人將被診斷為肥胖。根據2020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的成人中已經有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歲)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按照這個百分比計算,目前已有6億人超重或肥胖,肥胖總人數位居全球第一。肥胖促進EOCRC發生的機制可能與改變腸道菌群、誘發體內炎癥等有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EOCRC患者早期即可發現體重減輕,這或許是其報警癥狀之一。如下圖所示,BMI指數越高,結直腸癌發生風險越高。代謝綜合征是以肥胖、糖尿病/高血糖、高脂血癥、高血壓等代謝異常的集合,大量研究指出,代謝綜合征或其組分與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都存在密切關聯。其誘發結直腸癌機制可能與胰島素抵抗、炎癥因子累積等有關。如下圖所示,患有代謝綜合征組分中的任何一種即可顯著增加結直腸癌發生風險。久坐是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和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肥胖、心血管事件、癌癥等多種疾病相關。《英國國際流行病學雜志》發表的研究發現,久坐辦公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增加44%,而適當運動可減少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此次DDW會議中的研究發現,每周看電視14小時以上會顯著增加EOCRC的患病風險,如下圖所示。除上述因素外,高熱量、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與結直腸癌的發生相關。攝入過多糖類或脂肪會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進一步增加結直腸癌發生風險。機體長期的高血糖、高血脂環境一方面會誘發細胞呼吸功能障礙,導致無氧呼吸增強,長期處于低氧環境容易誘發正常細胞突變,促使細胞轉變為惡性細胞;另一方面,高血糖、高血脂還促使機體產生大量自由基,進一步增加正常細胞發生突變的風險,誘發惡性腫瘤細胞的產生。如下圖所示,西方飲食習慣顯著增加結直腸一般腺瘤及高風險腺瘤的發生率。因此,“管住嘴,邁開腿”才是對抗結直腸癌真正有效的武器。另一項研究發現,適當的飲食控制則可降低結直腸一般性腺瘤及高風險腺瘤的發生,是結直腸癌發生的保護因素,如下圖所示。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及維生素D的攝入是早發性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但其作用機制尚待進一步闡明。此外,磺胺類藥物被證實是EOCRC的危險因素,應減少使用。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越來越年輕化。除遺傳性因素外,影響結直腸癌發生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征、久坐、缺乏體育鍛煉、高熱量飲食及藥物影響等。 目前,國內的結腸癌篩查指南推薦50歲以上人群為高危險人群,應做常規篩查。但對有報警癥狀的人群,不作篩查年齡限制。此外,最新的指南也補充道,對于無癥狀個體,可酌情放寬腸鏡篩查的年齡限制。
以上是帶給大家的所有內容,現在來對號入座吧,早發性結直腸癌危險因素,你符合幾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