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雖兇險,卻“天良未泯”——易預防、易發現、好治療,只需要40歲做這項檢查我是一個四五線城市的內鏡醫生,我們的醫院雖是三甲,規模并不大,但是發現的胃腸道癌癥卻不少,幾乎每天都有,每周都有。 我在不久前發過一個微頭條—— 我大致統計了一下去年的情況,腸癌第一、胃癌第二、食管癌第三。 而且腸癌的年齡并非教科書說的55歲以后,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集中在45-50之間,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也就是說,腸癌已經年輕化了,而且很嚴重。 原因很簡單:吃的太精細,活動太少! 大腸癌是發生于大腸粘膜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就是越靠近肛門發生率越高。 它還是個嫌貧愛富的惡魔,在經濟發達地區發病率持續上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成為第二大癌癥,甚至有取代肺癌成為新的“癌王”的趨勢。 腸癌的發病率與年齡分部 腸癌雖然兇險,卻是公認最易預防、最易早發現、最易治療的癌癥!不說遺傳性大腸癌,其實大腸癌的發生套路非常簡單,大約95%的腸癌是由腺瘤性腸息肉一步步演化而來,這個過程也很漫長,一般來說: 從正常粘膜到出現息肉,需要5-15年, 從腺瘤性息肉形成、發生異型增生、再到癌變,也需要5-15年, 也就是說正常粘膜到癌變,最低需要10年時間,最長可能需要30年以上! 我們可以在它癌變前,有充足的時間去發現它,阻斷它! 息肉的“變壞過程” 如圖所示,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但個體差異不同。 因為其在早期,一般沒有臨床癥狀,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癥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一般人包括醫生都不會想到癌變,很多人因此而后悔莫及。 單憑癥狀發現早期腸癌,不靠譜為什么呢? 首先,息肉,以及發生了不典型增生(癌前)的息肉、甚至已經癌變了,超過80%的人沒有癥狀; 即使有癥狀,如上文所述,也很容易被忽略; 第二,一旦出現網傳的所謂“早期信號”,比如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便血、黑便、粘液便、持續腹痛、膿血便、腹部包塊、消瘦等,這早就不是早期了,而是中晚期。 靠這些“信號”來預警,等于敵人已經打進家門了才叫醒你,晚了! 因此要發現大腸癌、大腸息肉,只有通過科學的檢查! 我的兄弟自己做腸鏡 腺瘤性息肉是大腸癌的元兇!腸息肉是腸癌的罪魁禍首,或者說是腸癌的嬰幼兒期! 發現腸息肉、干掉腸息肉,就是把腸癌扼殺在搖籃階段! 什么是腸息肉呢?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其發生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 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癥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 從性質上劃分,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癥引起幾乎不惡變; 形形色色的腸息肉 腺瘤性息肉惡變的幾率很高,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它100%會發生癌變,所以,我們消化科醫生稱之為“定時炸彈”。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幾率較高。 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癥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 所以,一般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 鏡下切除息肉 怎么發現腸息肉呢?很簡單,結腸鏡!這是唯一的發現手段!無論是息肉、早癌,只有它,無可替代! 腸鏡是一個帶有攝像頭的軟管子,可以進入我們的大腸,從肛門一直看到回盲部,醫生可以清晰地看見腸粘膜的微小病變; 加上放大、染色、取檢等功能,可以判定息肉的性質; 腸鏡檢查示意圖 也可以在鏡下切除治療,早期癌灶可以微創治愈;五年生存率可到達90%-100%; 因為息肉和大腸早癌基本沒有癥狀,因此我們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一定要及早做一次腸鏡! 為什么非要40歲前呢? 我國腸癌的高發年齡是55歲以后,息肉變成腸癌需要5-15年,所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40歲以前,還是一顆息肉。 對于高危人群,比如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煙酒嗜好、肥胖、缺乏運動、久坐、熬夜、炎癥性腸病、長期有腸道癥狀者,更要提前篩查; 而對于有大便習慣、大便性狀改變、粘液便、黑便、膿血便、腹痛等癥狀者,要立即腸鏡檢查,一刻也不能等; 最后,告訴大家,普通腸鏡一般人都能耐受,我前幾天專門體驗了一次普通腸鏡;收費也不高,300元左右; 如果實在害怕,可以選擇無痛的腸鏡,睡幾分鐘就好了,完全沒有記憶,價格在800元-1200元左右。
編輯:老杜 聯系:laodu-sha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