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用抗生素的又一個副作用被發現!或能增加結腸癌風險抗生素的發明使得曾經危害人類數千年的細菌感染類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隨著濫用情況的出現,它的副作用也在不斷顯現。 近日,發表在《腫瘤年鑒》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增加結腸癌的發病率,尤其是50歲以下的人。 過去十幾年時間里,抗生素的使用量激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估計,2000年至2015年間,全球抗生素消費量猛增了65%。 而同一時期,早發型結腸癌的發病率每年增長了3%。科學家認為,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很可能導致了結直腸癌發病率的增加。 為此,蘇格蘭阿伯丁大學和女王大學貝爾法斯特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個200萬人的大型數據庫,研究了近8000名結直腸癌患者的健康記錄。結果發現,抗生素的使用與各個年齡段結腸癌風險的增加都有關,這在確診時年齡小于50歲的患者中最為明顯,50歲以下患者的風險增加了近50%,而50歲以上患者的風險僅增加了9%。 此外,研究還指出,在50歲以下患者中,喹諾酮類和磺胺類/甲氧芐啶類藥物與近端結腸癌風險增加相關。 阿伯丁大學醫學院的Sarah Perrott博士指出,這是第一項將抗生素的使用與早發性結腸癌發病風險越來越高聯系起來的研究。垃圾食品、含糖飲料、肥胖和酒精可能是導致這一增長的原因之一,而本研究的數據強調了避免不必要抗生素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兒童和年輕人。 但紐約市醫院神經胃腸病學主任Ivanina評論說,現在說過度使用抗生素是致病因素還為時過早。“這項來自歐洲的觀察性研究加強了微生物組與癌癥之間的聯系。這一發現尤其重要,但缺乏明確的解釋。如果兩者之間的關聯能得到前瞻性研究的支持,那這將是未來預防癌癥的一個新手段。” 說完了抗生素和結腸癌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大家關注的另一個點:如何預防結直腸癌(大腸癌)。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發病率排在第三位。便血是大腸癌最顯著的信號之一。如果出現便血情況,無論性狀如何,都應該認真檢查排除腫瘤。 除了便血外,排便習慣改變時也要警惕。 正常情況下,人排便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人每天一次,有些人兩天甚至三天一次,這都是正常的,大多數人都能維持在一個恒定的頻率,排便的性質與形狀也大致不變。 但當排便習慣出現顯著改變的時候,如:由一天一次變為一天數次或數日一次,大便由成形軟便變為不成形稀便或顯著變細,頻頻想解大便卻排不出來,或是總有便不凈感,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警示信號。 美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從80年代時候的63.5/10萬降到2010年的39.1/10萬,作為二級預防的早期篩查功不可沒。 目前,大腸癌的篩查方法一共有7種,包括大便隱血,乙結腸鏡,纖維結腸鏡,CT模擬腸鏡、磁共振模擬腸鏡、大便DNA分析和Septin9。 在這7種方法里,最簡單、最常用的是大便隱血檢查,基本上70%左右的大腸癌可以通過大便隱血檢查發現。但大便隱血陽性并不能完全確診,這時,還需要再做腸鏡檢查。 根據中國現行的專家共識,普通人群50歲后應當每年行一次糞便隱血檢測或是多靶點糞便檢測,簡便易行。而對于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如一級親屬里有結直腸癌患者的人,曾經得過腫瘤的人,有腸道息肉病史的人,或大便習慣改變、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的人,40歲以后最好做一次腸鏡檢查。 參考資料 Antibiotics Tied to a 50 Percent Greater Risk of Colon Cancer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colon-cancer/antiobiotics-tied-to-greater-risk-of-colon-can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