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退休后不久,發現解大便不太順利,有時還有點血,沒當回事,偶爾自己去買點藥吃,過幾天好一點,但總是沒完全好。
但是,過了幾個月還是沒好轉,并且,出血次數慢慢多了起來,張伯感覺不對頭,就和兒子說起來,兒子一聽,趕緊催促張伯到醫院檢查。張伯來到消化內科門診,門診主任檢查后建議張伯趕緊做腸鏡檢查。 3天后,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個腫瘤,后來化驗結果是腸癌,幸虧發現得早,及時手術治療,張伯很快就康復出院了。大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2018年診斷大腸癌521,490人,平均每天1429人診斷為大腸癌,1429÷24=59.54,也就是說,每小時診斷59.5人,幾乎每分鐘就有一人診斷為大腸癌。 我國 目前絕大部分(80-90%)大腸癌診斷時都是晚期,而晚期大腸癌治療效果明顯比早期患者差,且花費高。絕大多數大腸癌是由息肉逐漸發展演變而成,一般需經歷以下演變過程: 正常腸道粘膜→小息肉→大息肉→異型增生→癌→轉移癌,發展過程緩慢,需幾年甚至有10年。 實際上,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或癌前病變,并及時治療,是防治大腸癌的最佳措施。 大腸癌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極易忽視。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臨床癥狀,最多見的有以下幾方面表現:1、腸道刺激癥狀,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大便次數增多,腹瀉或便秘,或二者交替,肛門墜脹,腹部隱痛等。
2、便血:多數間歇出現,有時為粘液血便,有時暗紅血便。
3、腹痛、腹脹,大便不容易排除等腸梗阻表現,多為大腸癌晚期表現。
4、在腹部摸到包塊,較硬,排大便后也不消失。
5、出現乏力、貧血、消瘦等癥狀。
因此,對于居民有上述不適者, 建議到醫院就診,完成大便潛血、結腸鏡等檢查,以明確或排除診斷。☞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兄弟姐妹、父母、子女有大腸癌史的;
☞本人有腸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癥史(包括大腸癌及其他癌癥);
☞符合下列幾項中任意2項者:
大腸癌有遺傳傾向,也就是說: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患大腸癌,其本人得大腸癌的風險會高很多,并且得大腸癌的年齡也要年輕很多。
所以,對于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得大腸癌的街坊,更應該警惕,應早點篩查。
早期大腸癌,可以通過微創治療,甚至在腸鏡下都可以把腫瘤全部切除;
而晚期的大腸癌,很多情況下需要開腹手術,切除一大段腸子,有轉移的還需要切除轉移部位的腫瘤,創傷大,費用高。手術后還需要化療等。
有些中晚期直腸癌,需要切除肛門,在腹部背個屎袋子(人工肛門),生活質量很差。
晚期大腸癌,連手術治療的機會都沒有了,那生活質量會更差。
因此,早期參加大腸癌篩查非常關鍵。
馮志強介紹,大腸癌篩查最好的辦法還是腸鏡檢查,許多居民害怕結腸鏡檢查,其實這點不用太擔心。 現在內鏡技術要比10年前提高了很多,內鏡的質量也好很多,常規普通內鏡檢查,會有一些腹脹和輕微腹痛的不舒適感,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居民還是能忍受的。 對于息肉等癌前病變,如果能在息肉發展、變化成癌,或即使變成早期癌,都可以通過腸鏡進行微創治療。 大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與民眾生活方式變化有很大關系,例如體力活動減少,夜生活過多,熬夜,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超重等因素。 改善飲食結構,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有助于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水果和蔬菜含有大量纖維素,可溶性植物纖維素能夠吸納較多水分,軟化大便和增加大便體積,刺激直腸, 更容易排便,從而減少毒素在體內聚集。 另外,蔬菜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胡蘿卜素和葉酸等有益成分,可以預防大腸癌。 脂肪等肉類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大腸癌發病率增加, 來源于動物的飽和脂肪與大腸癌發病關系最為密切。
動物脂肪在油煎、炸、烤及腌制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致癌物。
有規律的適當的體力運動、適當控制熱量攝入,避免肥胖、戒煙、戒酒等都有利于預防大腸癌。
科學合理的飲食、早期積極參與大腸癌篩查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措施。
來源: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