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創中的微創!3個小孔完成大腸癌手術大腸癌在世界范圍內屬于第三大惡性腫瘤。在我國,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一些大城市,大腸癌的發病率甚至已經攀升到第二位,有超越肺癌成為新癌王的趨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胃腸外科楊世斌副主任醫師表示,大腸癌與其它腫瘤相比預后較好,是很容易早期發現和治愈的腫瘤。隨著技術進步,大腸癌手術已從以往的“大手術”變成了如今的“微創中的微創”。 便血確診腸癌 微創手術中的“微創” 上個月,來自潮州的盧女士(化名)便血9個多月,終于因為無法忍受,決定在當地醫院就診,腸鏡檢查發現盧女士在距肛門10cm處有腫物,醫生判斷可能是大腸癌。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盧女士當即決定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治療,接診的胃腸外科楊世斌副主任醫師認為,病人活檢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胸腹部CT未提示遠處轉移,決定為病人施行“腹腔鏡減孔(三孔)NOSES(經自然腔道取標本)乙狀結腸癌及高位直腸癌根治術”。 楊世斌副主任醫師介紹,目前大腸癌的手術方式主要以腹腔鏡手術為主。而腹腔鏡減孔NOSES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正是腹腔鏡微創治療的新術式NOSES(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延伸,該術式堪稱為微創手術中的“微創”。 常規腹腔鏡手術需在腹部打5個Trocar孔(1個12mm操作孔,1個10mm觀察孔及3個5mm操作孔),同時應在下腹部開一約5cm切口以取出腫瘤標本。 圖1 常規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手術切口 而楊世斌副主任醫師的此次手術,僅在患者腹部打了3個Trocar孔進行手術操作,同時在無瘤及無菌原則下經直腸取出腫瘤,為患者避免了下腹部5cm的切口。 該手術耗時2.5小時,術中出血量極少。術后,患者恢復比常規更快速,第1天便開始排氣,可進食流質食物及自由活動,術后疼痛明顯減輕。手術后第6天,患者傷口恢復良好,康復出院。 “本來還擔心做了手術肚子上會留很大一道疤,沒想到開口這么小,就像肚臍眼一樣,甚至都不影響我夏天穿露臍裝和泳衣,實在太好了!”盧女士看著自己的傷口說道。 圖2 患者手術后傷口恢復良好 手術高效安全又美觀 專家提醒早診早治是前提 減孔腹腔鏡微創技術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具微創性、安全性及美觀性,且極大地減輕了患者術后疼痛,目前,已被楊世斌副主任醫師等醫生團隊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臨床治療。 楊世斌副主任醫師提醒,雖然現在的醫療水平越來越先進,通過非常小的創口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成效,甚至還能兼顧美觀性,但前提是早診早治。 早期大腸癌幾乎是不可察覺的,綜合大腸癌的所有表現,患者可以關注排便習慣的改變、便血、腹痛腹脹、乏力和貧血等癥狀。同時,預防勝于治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相關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