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萬中國人30年隨訪數據:首次!通過補充微量營養素預防結直腸癌,能行不?結腸直腸癌(CRC)是全球男性中第三大常見癌癥,也是女性中第二常見癌癥。一半以上的CRC發生在較發達的地區,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然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病例數量一直在上升。 年齡是CRC的主要危險因素,90%的CRC病例在50歲以后被診斷出來。除了男性性別和非裔美國人種族,其他既定的CRC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飲用酒精飲料、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體脂率、成人身高、CRC家族史、炎癥性腸病個人史、身體活動不足以及膳食纖維和鈣攝入量低。但水果、蔬菜和其他飲食因素在CRC發展中的具體作用尚不清楚。 圖片來源:pexels 一般人群營養干預試驗(NIT)是在中國臨縣進行的一項癌癥預防試驗,臨縣是全球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在1986年至1991年間,NIT對29,553名補充復合維生素/礦物質的成年人進行了測試,以確定每日補充復合維生素/礦物質能否降低食管癌/賁門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評估了NIT隊列中發生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及30年隨訪數據,并研究了干預措施對30多年來中國農村人口CRC發病率的影響。 在共30年隨訪中,共確診179例CRC病例,包括63例結腸癌和116例直腸癌。隨訪開始時隊列的平均年齡為52歲(13175名男性平均52.6歲,16,378名女性平均51.4歲)。主要是男性有煙草和酒精的消費習慣——67%的男性和0.2%的女性曾使用煙草,40%的男性和10%的女性在調查前一年曾飲酒。 在整個隊列中,無論男女,年齡都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在整個隊列和女性組別中,一定程度的BMI增加會導致風險趨勢更高,身高增加也與風險增加密切相關。與從其他渠道取水的人相比,家中有管道供水的人患CRC的風險增加了51%。盡管在該隊列中CRC家族史并不常見(93人,占隊列的0.3%)和CRC病例(2例,均為男性,占男性病例的3%),有家族史的男性患CRC的風險增加8倍。CRC與性別、教育水平、臨縣出生、前一年是否飲酒、是否吸煙或任何癌癥家族史均無關聯。 年齡、性別、人體測量變量、社會經濟狀況因素(教育程度、家中用水情況)、吸煙、飲酒、CRC或任何癌癥家族史和出生地點的風險關聯 由于<1%的女性吸煙,這些分析僅限于男性。未發現與吸煙或煙斗使用、使用史、持續時間或強度、或累積暴露相關的風險關聯。 與煙草接觸相關的 CRC 風險分析 研究發現四種食物或烹飪方式與風險有關。在全隊列和女性隊列中,更頻繁地食用油煎食品與CRC風險增加相關。肉類、蛋類攝入量較高(全隊列和男性)和新鮮水果(男性)攝入量較高的人的 CRC 風險增加。只有1%人報告有食用了發霉蔬菜,沒有 CRC 病例報告有這種習慣。并無證據表明食用新鮮蔬菜、干蔬菜或水果、腌制蔬菜或發霉面包與結直腸癌風險相關。 食物攝入和CRC風險之間的聯系 總的來說,結腸和直腸的結果與 CRC 整體相似。結腸組別顯著的結果包括年齡、身高、雞蛋和新鮮水果的消費量,而直腸組包括BMI、管道供水以及油煎食物。對結腸和直腸的干預均未發現顯著作用。當評估四種不同干預因素的主要影響時并未發現關聯。然而分組分析表明,接受因子D(硒/ α -生育酚/ β --胡蘿卜素)的與未獲得因子D的女性相比,CRC減少了37%(RR = 0.63,95% CI = 0.43=0.92,P = 0.016)。 本研究評估了人口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各種食物的消費作為中國農村CRC的風險或保護因素的潛在作用。該隊列最初是作為一項隨機、對照的癌癥預防試驗,以測試復合維生素/礦物質攝入在預防上消化道癌癥中的作用。經過30年的隨訪,該隊列中發現的179個新的CRC代表了迄今為止對中國農村CRC風險最全面的評估。 本次研究發現CRC發生風險增加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年齡、身高、管道供水,以及幾種食品消費增加,即食用油、雞蛋和新鮮水果。BMI增加和肉類消費增加也存在風險關聯。對隊列隨機試驗分析提示,隨機分組到接受含硒、α -生育酚和-胡蘿卜素藥片的組中,對CRC具有保護作用(RR = 0.77,P = 0.08)。但這種潛在的保護作用在女性中表現顯著(RR = 0.63, P = 0.016),但在男性中不顯著(RR = 1.09, P = 0.72)。 本研究是中國首批檢測微量營養素預防結直腸癌的隨機對照試驗之一。中國新興CRC問題的初步特征表明,中國農村CRC的風險因素與西方和城市人口有著相似性和差異性。干預的結果表明,在營養不足的人群,特別是在女性中,補充微量營養成分硒、α -生育酚和-胡蘿卜素具有預防CRC的作用。 原文來源: Havva KeskinI,et al,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Linxian China 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ial: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results.PLOS ONE,September 15, 202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55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