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腸癌5年生存率高達90%,趁早防復發,別把“小毛病”拖出“大問題”!大腸癌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全球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高。2018年中國癌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居第3及第5位,其中新發病例37.6萬,死亡病例19.1萬。其中,城市遠高于農村,且結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顯著。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于中晚期。 盡管很多人知道大腸癌的可怕之處,但多數人并沒有重視患病風險。從最初的異常增生到發展成腸癌,通常需要經歷10年之久。而當身體出現排便改變,腹痛、便血、體重減輕等癥狀時,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 如果早期發現結直腸癌,通常九成可以治愈。 權威數據佐證 根據美國ASCO官網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65%。但是,結直腸癌的生存率可能會因多種因素而異,尤其是分期。對于結腸癌,整體5年生存率為64%。局限期結腸癌5年存活率為90%;轉移到周圍組織或器官和/或區域淋巴結,則5年生存率為71%;如果結腸癌已經發生遠處轉移,則5年生存率為14%。 對于直腸癌,總體5年生存率為67%。局限期直腸癌5年存活率為89%;轉移到周圍組織或器官和/或區域淋巴結,則5年生存率為70%。如果直腸癌發生遠處轉移,則5年生存率為15%。 目前,根治性手術切除是治療結直腸癌的最有效方法,此外治療手段還包括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但據無癌家園的專家介紹,約有60%~8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術后2年內會復發。雖然術后局部復發、遠位轉移仍是當前面臨的難題,但在術后2年內加強防止復發和轉移的有效措施尤為重要。 定期隨訪復查,防患于未然 據統計,在我國結直腸癌術后2~3年有超過90%的患者發生復發轉移,5年內復發和轉移為37%,肝轉移占13%~32%。因此,手術并非一勞永逸,術后務必要堅持定期隨訪復查,防患于未然! 通常來說,結直腸癌患者術后1年內每3個月復查1次;第2~3年每半年復查一次;第4~5年,每年查一次。具體復查時間還需要找到自己的主治醫生確定。 醫院定期復查時主要會查一下這些項目: 圖為結腸癌復查項目 圖為直腸癌復查項目 CTC檢測技術有望用于療效檢測及預后評估 2019年5月11日,CSCO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隆重公布的《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早診早治學組專家共識——結直腸癌篇》,該共識指出“液體活檢技術有望成為治療檢測和預后評估的新技術”,這主要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TC)和循環DNA。 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具有創傷小、可重復檢測、特異性及敏感性高等優勢,可提供關于結直腸癌患者疾病狀態的實時信息,有助于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預后評估及治療反應監測等。 2018 ASCO GI會議指出不論是癌前病變還是癌癥,CTC 檢測與結腸鏡篩查比較有類似的敏感性!2019又指出CTC計數的增加與疾病負擔的增加顯著相關、CTC計數與結直腸癌腺癌進展階段存在顯著關系、CTC計數能夠區分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多項研究表明,CTC在外周血中的數量、狀態與疾病的早期診斷、腫瘤分期的細化、復發轉移風險的評估及治療效果的判斷等密切相關,尤其對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大腸癌術后輔助治療,規范化是關鍵 臨床實踐證實,大腸癌術后的規范化治療可改善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6%~8%。其中合理化療方案、適當的藥物劑量以及足夠的化療周期都尤為重要。同時還要通過 多學科專家會診的方式 ,根據患者個體化差異和耐藥性的不同定期調整劑量,以減少不良反應,避免治療不足或過度。若想尋求國內外知名專家給予最佳診療方案,請咨詢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 若想知道手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首選需要明確兩點: 1.明確手術后TNM分期,腫瘤分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2.手術后進行全面復查,包括胸部正位片或胸部CT、腹盆腔B超或CT,以便治療后評估。 不同分期不同療法 I期患者 不需要輔助治療,定期復查即可。 II期患者 術后輔助化療獲益率僅為2%~5%,因此II期患者需要明確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1)T分期為T4; (2)組織學分級差(3級或4級); (3)淋巴血管侵犯; (4)術前存在腸梗阻、腸穿孔; (5)手術切緣陽性; (6)淋巴結活檢數目少于12個。 若您是II期高危患者,可行輔助化療,反之,不需要輔助化療,定期復查即可。最近研究顯示,II期高危衛星不穩定性患者不能從氟尿嘧啶化療中獲益,因此對于II期患者,可行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查,如果是高微衛星不穩定性,不需要化療,反之,可行輔助化療。 III期患者 毫無疑問,需要行輔助化療。 IV期患者 不行輔助化療,需要姑息化療。 須注意的是,直腸癌容易出現局部復發,因此需要做輔助放療,而結腸癌患者不需要做輔助放療。結腸癌術后輔助化療針對II期高危或III期患者,輔助化療自手術當日算起4~6周后開始,需要半年時間,和化療多少次無關。 調動免疫軍團調節免疫
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本身處于失常狀態,而手術,放療,化療會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損傷,在臨床治療后,盡快調整免疫功能是預防復發轉移的重中之重。
免疫功能的調節除了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等日常生活方式,還需要臨床治療盡快幫助我們恢復,如注射胸腺肽類的藥物、干擾素,以及恢復免疫試別功能和恢復免疫殺傷功能的各類細胞免疫回輸等。 專門針對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疫苗橫空出世 Oncovax疫苗是采用患者自體大腸癌細胞開發的自體腫瘤細胞疫苗,用于在大腸癌切除后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 該疫苗是一種由經照射后無增殖和無致瘤性但具有代謝活性的自體腫瘤細胞與活減毒分枝桿菌——TICE® BCG 結合而成的患者自體腫瘤細胞疫苗。通過從切除的大腸癌組織中提取、純化腫瘤細胞,再經放射處理,然后接種給患者,針對手術后可能仍存在于患者體內的殘留癌細胞產生有效和個性化的免疫應答。殺滅殘留癌細胞是預防腫瘤復發的關鍵。 該項研究結果發現治療組的復發風險顯著降低。在患者分期分析中,OncoVAX® 對Ⅲ期結腸癌患者無顯著療效,但可明顯延長Ⅱ期結腸癌患者的無復發期,并且總復發風險率和死亡風險降低。在5.8年的中位隨訪期間,OncoVAX® 明顯延長了無復發間期,提高了5 年OS 和無復發生存率等,所有這些試驗目標都具有統計學意義。 迄今,Vaccinogen 生物技術公司已完成了5 項有關OncoVAX® 對Ⅱ期結腸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包括一項最佳劑量和方案的Ⅲa 期臨床試驗;就OncoVAX® 與FDA 已達成特殊評估協議(SPA)并被FDA 授予快速通道資格。目前該公司用OncoVAX® 治療Ⅱ期結腸癌的關鍵Ⅲ b 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預計于2020 年7 月初步完成,于2022 年7 月全部完成,屆時將提交上市申請,我們期待這款疫苗早日上市。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 自從腫瘤免疫治療成為第四種癌癥治療方法,研究者們逐漸將目光投向近幾年來的熱門療法——CAR-T療法。 小編根據眾多臨床研究整理出結直腸癌中CAR-T細胞療法的潛在靶點,主要包括抗4-1BB(ANTI-4-1BB)、癌胚抗原(CEA)、GUCY2C、TAG-72、EpCAM、上皮糖蛋白40(EGP40)、NKG2D、HER-2、重組人干擾素α/β受體1(IFNAR1)、prominin-1(CD133)、上皮糖蛋白2(EGP-2)。 其中結直腸癌的有效靶點GUCY2C是近期研究熱門,中國有一項針對7名患者的小型 CAR-T 研究,以結腸癌標志物GUCY2C為靶點。該研究發現,2~3 例患者出現部分緩解和疾病穩定。 NK細胞療法 除了CAR-T療法外,還有我們熟知的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其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大有可為。目前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NK細胞策略有:體外活化的自體或異體NK細胞治療;聯合NK細胞和單抗藥(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來誘導抗體特異的細胞毒性;構建CAR-NK細胞免疫療法。 樹突細胞疫苗 樹突細胞是目前所知的機體內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刺激初始T細胞進行增殖。因此,DC是機體免疫應答的始動者,在免疫應答的誘導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樹突細胞在體內充分激活T細胞,促進T細胞對腫瘤的清除,樹突細胞還能促進T細胞富集,增強對T細胞激活。 DC疫苗已經被國際醫學抗腫瘤領域廣泛認可,并已經應用于多種癌癥的臨床治療中,這是癌癥患者治療的新希望。此外,德國、日本也有樹突細胞疫苗用于臨床輔助治療多種癌癥,如肺癌、肝癌、腎癌、乳腺癌、皮膚癌等。想尋求國內外治療新技術幫助的患者可以先將病歷提交至 無癌家園醫學部(400-626-9916) 進行初步評估。 CTL(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療法 對于廣大的無法手術的晚期癌癥患者,什么細胞療法可以作為輔助治療呢? 近年來,針對這部分患者,研究者們一直在研發新的免疫治療方案,其中就有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s)技術,即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該技術主要是利用癌細胞特有的、正常細胞上沒有或者含量很低的蛋白質做誘餌,把外周血中那“萬里挑一”的真正能抗癌的淋巴細胞,挑選出來,然后在體外進一步改良和擴增,然后回輸給患者。 MTCA-CTL免疫療法是國內推出的新一代生物免疫治療模式。在保證非MHC限制性殺傷性NK-T細胞擴增的同時,定向擴增HC限制性的CD8+特異性CTL細胞,使其在細胞產品中的比率可達到60%~70%。這種殺傷細胞的共同作用,使殺傷腫瘤細胞的效率更高。
目前正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的多靶點復合抗原肽生物免疫治療技術,是第五代也是全新一代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可優化DC(樹突細胞)活化方法,以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目前已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相信將真正的讓癌癥患者受益。 【主要適用于實體腫瘤】頭頸部腫瘤、食道癌、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膜腺癌、結亙腸癌、卵巢癌、子宮癌、彗癌、前列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肉瘤、部分惡性淋巴瘤。 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具體措施 結直腸癌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戒酒。另外,不要抽煙、不要過度勞累,保持心情愉快。 適當鍛煉身體,術后2~3個月,可以做輕緩運動,如散步,由15分鐘逐漸增加到40分鐘;也可練氣功、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等輕柔的運動。 飲食尤其要注意,不要吃霉變食物、燒烤、臘肉、豆腐乳類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也不要亂吃中藥和保健品。 術后飲食以清淡為主,適當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如蛋清、瘦肉等,術后飲食一般從水、稀飯、牛奶、蒸蛋、魚肉、瘦肉再到普通飲食過渡。 盡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膩、辛辣、刺激、過硬、粘性等食物,均衡飲食,少吃多餐,每餐不宜過飽。 定期食用堅果,如腰果、榛子、胡桃、杏仁、核桃可降低腸癌復發率。 遠離復發,開啟長生存之路 除了利用先進的醫療技術進行密切的臨床監測和干預,提升免疫,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樂觀積極的抗癌心態。 的確,在臨床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同樣的醫療條件下,一些患者思想開朗,有著與疾病抗爭的頑強意志,比那些因患癌癥而思前想后、精神陷入極度苦悶的人治療效果要好得多。如果精神完全被摧垮,即使再好的療法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最后,希望癌友們能夠堅定抗癌的信心,身體力行地積極治療和預防復發,擁抱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