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癌早篩新技術腸癌,又稱大腸癌,即結腸和直腸癌的總稱。它是胃腸道最常見的癌癥,常年高居我國癌癥發病率前五位。大腸癌的發病與年齡、地區、性別等因素有關。其具體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是環境、飲食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腸癌可根據癌變的原發灶侵犯范圍、淋巴結轉移情況、遠處轉移的情況進行精準分期,根據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疾病預后也有所不同。有研究發現,0/Ⅰ期腸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而Ⅳ期腸癌的5年存活率僅為5%-7%。因此,早期發現腸癌對于改善預后有著很大意義,也可以節省患者就醫成本。 然而,腸癌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癥狀,或者只有一些不明顯的癥狀,如消化不良等。隨著癌癥的發展,才逐漸出現癥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也可能出現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此外,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因此,僅憑癥狀發現早期腸癌很困難。腸癌早篩的技術應運而生,隨著其不斷發展,目前主要有三大早期篩查技術:結腸鏡檢查、FOBT/FIT檢測技術、基于血液或糞便DNA的篩查技術。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是一支細長可彎曲的儀器,直徑大約1厘米,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以通過電視屏幕觀察到結腸和大腸的內部情況,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的內部病變。還可以鉗取小塊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和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而指導治療。隨著內鏡技術的日臻成熟,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不斷進步,還可在結腸鏡下切除結直腸息肉、早癌,也可在結腸鏡下止血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結腸鏡檢查也出現了無痛腸鏡,這種檢查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受檢者的痛苦。無痛腸鏡比普通腸鏡多了麻醉這一步,在開始進行腸鏡檢查操作前會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但是無痛腸鏡相對于普通腸鏡還應該注意麻醉的風險,所以應該謹慎選擇。 此外還出現了基于CT技術的虛擬腸鏡(CT Colonography,又稱Virtual Colonoscopy,CTC)。是先以CT進行攝影,并將攝影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影像處理之后再編,從而生成恰似以腸鏡伸入腸道之內檢查的三維影像,并以此來檢查潛在病灶的技術。 總體上看,目前結腸鏡作為診斷方法無法被其他方法替代。但結腸鏡檢查依然具有不少缺點:侵入性、腸道準備繁瑣、有創傷風險,人群篩查依從性較低,禁忌癥人群無法進行此項檢測。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腸癌早篩的推進。盡管新出現的無痛腸鏡、CT仿真結腸鏡可以降低部分不適感,但各有缺點,無法取代傳統結腸鏡檢查。所以,腸癌早篩在人群中的滲透仍需非侵入性檢測手段的支持。 非侵入性檢測手段如便隱血檢測包括gFOBT(糞便隱血試驗)及FIT技術(糞便免疫化學試驗)也先后問世。 糞便隱血試驗(Fecal Occult-blood Tests,gFOBT) 正常人消化道胃腸黏膜上皮更新過程中每天約要丟失0.5-1.5 ml的血液,這是正常生理性出血。但如果消化道的失血量每日大于2 ml時,說明消化道是有病變的出血,屬于是病理性出血。大便肉眼觀察不到大便內有血液、只有通過化學試驗才能檢出的血液時,稱為大便隱性出血(FOB),簡稱大便隱血。該方法存在飲食限制、采樣次數多、敏感性低的缺陷。做糞便隱血測試的人群中通常大概有1%-5%的人會呈現陽性,這個時候就需要后續以結腸鏡等作精密檢查來排除或者確診疾病。 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FIT) FIT本質上也是糞便隱血測試,只不過是更新的一代方式。FIT是通過檢測血紅蛋白的珠蛋白成分來檢測糞便潛血,主要應用針對珠蛋白成分的抗體來檢測。相較gFOBT,FIT方法主要有幾個優點:(1)不受飲食干擾。由于FIT可特異性地檢測人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因而不受飲食限制,此外也不受藥物限制。(2)FIT更能特異性地檢測出下消化道的初血。(3)所需樣本數少,增加患者依從性。不過FIT也存在一些問題:(1)敏感性仍有提高空間。FIT對結直腸癌敏感性區間大,最低僅73%,對于癌前病變如息肉等檢測敏感性更低。(2)價格較高。 gFOBT,FIT這兩項技術雖然具有無創、快速等優點,但敏感性較低,會漏掉許多患者。 基于糞便DNA(sDNA)或血液DNA篩查技術 相比于傳統腸癌篩查技術,基于DNA的腸癌篩查技術同時具備非侵入性和高敏感性的優點。該技術基本原理是:檢測腸粘膜脫落進入糞便的發生癌前病變的細胞中的異常DNA。在糞便樣品收集并運輸到檢測中心后,檢測人員通過采用DNA提取和分離技術提取所需DNA,通過DNA檢測技術篩查出早期腸癌。 基于糞便DNA檢測的劣勢在于假陽率比FIT還要高,價格也比較高。 以上幾種主要的篩查方法各有優缺點,因此,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最符合自己的篩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