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直結腸癌成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癌癥近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世界范圍內,直結腸癌成為僅次于肺癌的第三大常見癌癥。 ▲2020年,全球主要新發癌癥類型、人數及占比(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2020年,全球主要癌癥死亡類型、人數及占比(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中國女性癌癥第二大死因 全球數據: 全世界有超過193萬人被新確診為直結腸癌,占全球新確診癌癥人數的9.7%,相當于每10個新病例中就有1人是直結腸癌。 從性別看,全球有超過106萬男性和86萬的女性新患結直腸癌,男女性的新發病人數占比分別是10.6%和9.4%,居全球男性癌癥發病人數的第3位、女性癌癥發病人數的第2位。 ▲2020全球男性癌癥死亡人數(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2020全球女性癌癥死亡人數 (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在全球1000萬因癌癥死亡病例中,結直腸癌超過93萬,占比9.4%,幾乎每11位癌癥死亡病人中有1位是結直腸癌。 從性別看,有超過51萬的男性和超過42萬的女性因結直腸癌死亡,男女性的死亡人數占比分別是9.3%和9.5%,均居男性、女性癌癥死亡人數第3位。 中國數據: 在中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人數僅次于肺癌,成為第二大癌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結直腸的死亡人數僅次于肺癌,是女性癌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2020年中國癌癥發病、死亡人數(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2020年中國男性癌癥發病、死亡人數(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2020年中國女性癌癥發病、死亡人數(數據來自IARC官網,藥明康德團隊制圖) 2020年,中國有超過55萬人新患結直腸癌,占中國新確診癌癥人數的12.2%,即不到8位患者中有1位是結直腸癌。 從性別看,有近32萬中國男性和超過23萬中國女性被新確診患結直腸癌,分別占中國男性和女性癌癥發病人數的12.9%和11.3%,均居中國男性、女性癌癥發病人數第3位。 同時,中國有超過28萬人死于結直腸癌,占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的9.5%,幾乎每10個因癌癥死亡病人中就有1個是結直腸癌。 從性別看,有超過16萬的中國男性和超過12萬的中國女性因結直腸癌死亡,分別占中國男性和女性癌癥死亡人數的9.1%和10.2%,居中國男性癌癥死亡人數的第5位、中國女性癌癥死亡人數的第2位。 10個患者中8個確診即中晚期 據最新數據,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處于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該數據來自“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項目于日前發布的中期結果。 調查顯示,得病前 ❖ 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 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 ❖ 97%的患者未做過腸鏡篩查 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 專家解釋,造成首次確診即為中晚期的一大原因,是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偏低,很多患者出現癥狀才去醫院檢查。 專家呼吁,要提高公眾對結直腸癌高危因素的認知和早篩早診意識,進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和檢查 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可無明顯癥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癥狀: ❖ 排便習慣改變; ❖ 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 腹痛或腹部不適; ❖ 腹部腫塊; ❖ 腸梗阻相關癥狀; ❖ 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 此外,疾病史和家族史也是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重要因素。 結直腸癌的發病可能與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息肉、結直腸腺瘤、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疾病相關。遺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約占結直腸癌的總體發病率的6%,相關相關家族史包括:林奇綜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結直腸癌的檢查 根據《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規定,結直腸癌的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包括: ❖ 血常規 ❖ 尿常規 ❖ 大便常規 ❖ 糞便隱血試驗 ❖ 生化、電解質及肝腎功能等 結直腸癌患者在診斷、治療前、評價療效、隨訪時必須檢測外周血癌胚抗原(CEA)、CA19-9;有肝轉移患者建議檢測甲胎蛋白(AFP);疑有腹膜、卵巢轉移患者建議檢測CA125。 內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適用于病變位置較低的結直腸病變。只要能耐受,所有疑似結直腸癌患者均推薦全結腸鏡檢查。 影像學檢查 對于結腸癌,推薦行全腹+盆腔CT(平掃+增強)掃描,可兼顧癌本身及轉移瘤好發部位——肝臟。 對于直腸癌,推薦盆腔MRI檢查。 病理學檢查 病理活檢報告是結直腸癌治療的依據。活檢診斷為浸潤性癌的病例行規范性結直腸癌的治療。 結直腸癌的放射治療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推薦的結直腸癌治療包括外科治療、內科治療、放療等。在放療部分明確指出:結直腸癌放療或放化療的主要模式為新輔助/輔助治療、根治性治療、轉化性治療和姑息治療。其中,立體定向放療(SBRT)被特別推薦用于結直腸癌肝轉移及肺轉移治療。 新輔助放療適應證 適應證主要針對Ⅱ~Ⅲ期中低位直腸癌(腫瘤距肛門<12 cm): (1)長程同步放化療(CRT)結束后,推薦間隔5~12周接受根治性手術; (2) 短程放療(SCRT)聯合即刻根治性手術(在放療完成后1周手術)推薦用于MRI或超聲內鏡診斷的可手術切除的T3期直腸癌; (3)短程放療聯合延遲根治性手術,且在等待期間加入新輔助化療的模式,則推薦用于具有高危復發因素的Ⅱ~Ⅲ期直腸癌。 新輔助放療主要推薦用于未行新輔助放療,術后病理分期為Ⅱ~Ⅲ期且為高危局部復發的直腸癌病人。 診療規范特別指出:對于低位直腸癌有強烈保肛意愿的患者,建議先放化療,如果腫瘤對放化療敏感,達到臨床完全緩解,可考慮等待觀察的治療策略;未達臨床完全緩解,建議行根治性手術。 該版診療規范指出:SBRT是肝轉移灶可選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之一,給予病灶高精度、高劑量照射,是一種無創、耐受性好且有效的治療手段。 肝轉移的SBRT指征: (1)肝轉移數目≤3枚,最大轉移灶直徑≤5 cm。 (2)原發病灶控制穩定,無肝外轉移灶或肝外轉移灶小。 (3)預期生存期≥3個月。 (4)肝臟未接受過放療,且正常肝組織體積>700 mL。 (5)病人一般情況好,血清肝酶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00%,凝血功能正常,Child-Pugh分級A或B。 肺轉移的SBRT放療: (1)肺轉移灶數目1~3枚,小病灶最多不超過5枚;最大徑≤5 cm。 (2)肺轉移灶分布相對局限,同在一側肺最優;周圍型肺轉移灶更適合SBRT。 (3)原發病灶控制穩定,無肺外轉移灶或肺外轉移灶已控制。 (4)病人一般情況好,肺功能正常。 (5)預期壽命≥6個月。 參考資料: 1.2020-12-16 e藥環球《權威報告丨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1930萬,肺癌不再是最常見癌癥!》 2.2020-10-07 新華視點公眾號《這種癌,八成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3.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0,40(6):60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