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高發的腫瘤之一,結直腸癌每年導致全國約19萬人失去生命。其實,結直腸癌從癌前病變到發展成癌一般需要5~10年,而且早期腸癌預后良好,Ⅰ期結直腸癌的5 年生存率可達90%。但多數結直腸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預后較差,其中Ⅳ期結直腸癌5 年生存率只有14%。
因此有效界定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和早期篩查一直是結直腸癌防治的重中之重。
根據我國最新的結直腸癌篩查指南,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明確有以下幾類: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本人有結直腸癌病史;
本人有腸道腺瘤病史;
本人長期患有炎癥性腸病;
本人糞便潛血試驗陽性。
而一級親屬有結直腸息肉的人群是否也屬于高危群體,一直是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美國指南推薦有進展期息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盡早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英國學界則認為單純的腸息肉家族史并不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另外,有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是否更容易患早發型結直腸癌(發病時小于50歲)也是飽受關注的問題,因為國際上現行的多數指南規定,普通人群開始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是50歲。如果這些人群容易患早發型結直腸癌,則將有力地推動各國指南的更新。
最近,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一項來自瑞典的大型回顧性臨床研究,該研究系統地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并得出了明確的結論:即便沒有結直腸癌家族史,一級親屬中有大腸息肉的人群也更易被結直腸癌“青睞”!
這項研究納入了瑞典全國范圍的病例共計401813例,其中結直腸癌病例68060例,對照組333753例。對這些人群的一級親屬(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腸息肉病史和/或結直腸癌病史進行了系統分析后發現,在校正了相關干擾因素后,一級親屬的腸息肉病史依然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首先,該研究發現,一級親屬的結直腸息肉病史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上升了62%,在校正干擾因素后依然上升了40%。
息肉的病理類型是關鍵的影響因素:一級親屬增生性息肉,本人腸癌發病風險上升23%;無柄鋸齒狀息肉使風險上升27%;管狀腺瘤使風險上升39%;絨毛狀腺瘤使風險升高40%;而管狀絨毛狀腺瘤風險最高,上升了44%。
一級親屬中患結直腸息肉的人數也是重要的指標:僅一人患結直腸息肉的,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38倍;有兩名及以上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的,發病風險就會升高至1.70倍。
此外,親屬查出息肉時的年齡也會影響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親屬小于50歲就診斷出腸息肉的,其發病風險高達常人的1.77倍;而當年齡為大于70歲時,其發病風險就降到了1.29倍。
另外,該研究還進一步聯合分析了一級親屬患腸息肉的人數和年齡,發病風險與人數依然呈正相關,而與年齡呈現更明顯的負相關。
在僅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腸息肉的前提下,如果親屬的診斷年齡超過60歲,本人結直腸癌發病風險是常人的1.33倍;而當親屬診斷年齡低于60歲時,風險就升至1.51倍。當有兩位及以上的一級親屬有腸息肉時,親屬最年輕者年紀低于60歲的,風險升至最高,達1.82倍。
該研究進一步聯合分析了腸息肉家族史和結直腸癌家族史對結直腸癌風險的影響。當有2位及以上的一級親屬有腸息肉,但無腸癌家族史時,本人的腸癌發病風險升高至1.79倍;當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腸癌,但無腸息肉家族史時,發病風險為1.70倍。可見兩者相差并不懸殊。
但當兩位及以上的一級親屬同時有腸息肉和腸癌病史時,發病風險驟升達5.00倍,這其中,早發型結直腸癌的風險甚至高達常人的16.57倍!其實,當有2位及以上的一級親屬有腸息肉病史時,本人患早發型結直腸癌的風險就是常人的3.34倍。
綜合以上結果,該研究最終得出,在沒有腸癌家族史的情況下,單純的腸息肉家族史也是結直腸癌,尤其是早發型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
建議這些人群從40歲開始就接受結直腸癌篩查,主要是結腸鏡檢查和糞便潛血實驗。早期的結腸鏡檢查可以降低56%的發病風險和57%的死亡風險。
而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對篩檢結直腸癌也有高達83%的靈敏度,也是較好的檢查手段,但對癌前病變的靈敏度只有36%。作為補充,結腸CT檢查對癌前病變的靈敏度達88%,可用于無法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
這項研究解決了學術界一直爭議的話題,一級親屬有結直腸息肉的人群是否也屬于高危群體。該研究發現或將改寫臨床指南,推動各國指南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