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流行病學權威數據發表,體外篩查或助力實現早篩早診結直腸癌不僅是世界第三大高發癌癥,同時在中國也是第三高發癌種。近年來不但發病率持續增高,死亡率也有明顯的增長。然而相比較于其他的高發癌癥,我國針對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現狀和未來趨勢的權威信息很少。 直到最近,一篇基于2005-2014年間全國9省13家三級醫院共8465名原發性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信息分析報告刊登在Cancer雜志2021年6月刊。作為“中國結直腸癌臨床流行病學的第一份綜述報告”,這一研究揭示了我國結直腸癌過去幾年間的診治趨勢。 通過此前的公開數據整理可以發現,在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呈現一定的地域特點。城市比農村發病率高,而發達地區又比欠發達地區發病率高,像東部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因此專家估計結直腸癌的發病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一些研究表明當飲食結構中脂肪、紅肉和含糖飲料的攝入比例提高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就會相應的上升。 而這一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還進一步展示了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體重、醫保狀態、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的分布,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確診時結直腸癌分期的數據。報告中顯示,與2005-2011年相比,2012-2014間確診為I和II期結直腸癌的患者比例分別從18.1%和35.6%下降至了16.9%和31.7%。與之相對的確證為IV期結直腸癌的比例則從12.7%上升到了18.4%,III期的數據則無顯著變化。 而這一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還進一步展示了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體重、醫保狀態、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的分布,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確診時結直腸癌分期的數據。報告中顯示,與2005-2011年相比,2012-2014間確診為I和II期結直腸癌的患者比例分別從18.1%和35.6%下降至了16.9%和31.7%。與之相對的確證為IV期結直腸癌的比例則從12.7%上升到了18.4%,III期的數據則無顯著變化。 這一趨勢反映了我國在結直腸癌早期篩查診斷方面存在不足。對于結直腸癌患者來說,如能早發現,治療效果將大大提高。尤其是在91.2%受試者均為腺癌的情況下,通過結腸鏡能很有效的在癌變前檢出可疑的腺瘤,從而及時就診。 我國的結直腸癌早診率低下并不是因為診斷方式落后,相反這次發布的報告中提到“每名結直腸癌患者使用的診斷技術總數增加,提高了診斷準確性,從而為實施更適當的治療方案提供支持”。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 一、篩查率低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目前僅60歲以上的人群就已超過2.4億,而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年齡大多集中在45歲以上,如果按照多發的年齡段進行篩查,人數更是不可估量。而每年結腸鏡檢查能力卻只有538萬人次,存在巨大的缺口。 二、主流篩查方式接受度低 結腸鏡作為結直腸癌診斷的最佳方法能夠觀察到整個腸道的情況,但因為術前的腸道準備和結腸鏡的侵入性,大眾對于做腸鏡總是有些抵觸情緒。 因此,通過體外檢測方式進行機會性篩查也許更適合我國的情況。也就是對有腸道疾病家族史和其他高風險人群采取糞便潛血或是糞便基因檢測的方式進行篩查,其中基因檢測的敏感度又比潛血測試高出許多。目前國內獲批上市的體外腸癌DNA早篩產品僅有輝諾健康的“常衛清”、康立明生物的“長安心”和艾德生物的“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而華大基因開發的腸癌輔助診斷產品在近日獲得了歐盟CE的準入資質。未來借助體外試劑盒進行的腸癌早篩勢必將成為主流。 文章來自:睿安管理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