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罪魁禍首”已揪出,忠告:想長壽,這3種息肉別“養著” 由于近些年我國癌癥的患病率逐漸增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體檢和防癌篩查工作。而很多疾病,就是在一次體檢過程中被發現的,比如腸道息肉就是其中一種。由于它也是出現在腸道內的贅生物,所以很多患者在確診的那一刻,就聯想到了兩個字:癌癥! 其實,息肉和癌癥有著絕對的本質區別,因為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造成息肉出現的變異細胞,并不具備浸潤、侵犯和轉移的能力,它與癌癥這種惡性腫瘤完全不同。不過,即便如此,對于出現在腸道內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因為息肉雖然不是癌癥,但部分息肉卻有惡變的可能性,比如以下三類息肉,只要發現就應當及時切除處理,否則將會后患無窮: 1、腺瘤性息肉 在臨床上,出現于腸道內的息肉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就是腺瘤性息肉,第二則是非腺瘤性息肉。通常情況下,非腺瘤性息肉不具備癌變的可能,比如炎性、增生性息肉等,不需要過度警惕,在沒有癥狀、沒有引發腸腔梗阻的情況下,甚至是不需要手術治療; 但是,腺瘤性息肉則不相同,我國超過80%的大腸癌患者,都是從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的,在腺瘤性息肉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10年癌變率即可達到30~70%左右。而管狀腺瘤的癌變率在10年內,則達到了5%左右,混合樣腺瘤的癌變率位于二者之間。 2、直徑較大和多發性息肉 除了息肉的類型決定了癌變幾率之外,息肉的直徑大小、是否為多發性也決定了一部分。通常情況下,小于1cm的單發性息肉,即便是腺瘤性息肉,其癌變率也并不高。但是,如果息肉的直徑生長較大,甚至是已經超過了2~3cm以上,后期癌變率就會迅速增長; 除此外,如果是腸道內出現了多個息肉,甚至是達到了數以百計的地步,這就屬于多發性腺瘤息肉病,即便是這些息肉的直徑都非常小,后期癌變率也相當之高。所以,只要確診為多發性息肉,醫生都會建議患者積極進行治療。 3、遺傳性息肉病 大腸癌在臨床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這除了與遺傳易感基因、共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之外,遺傳性腺瘤性息肉病就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它屬于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也就是說下一代攜帶了這種基因,并在未來逐漸發展為了腺瘤性息肉病; 通常情況下,遺傳性腺瘤都是多發性息肉,在患者青少年時期就可能會病發。但是,初期卻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如果患者一直都沒有進行篩查,很難發現其存在。后期不進行干預治療,這種息肉癌變的幾率幾乎就等于100%。 以上三大類息肉只要確診,就應當積極進行手術切除,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后期癌變。不過,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息肉雖然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但是它卻具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手術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在手術過后患者還應按照醫生建議,定期針對腸道進行相關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