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前無癥狀做一次腸鏡,可最大限度避免腸癌導語:大腸癌的發生約90%以上都是腸息肉造成的; 而腸息肉,在腸鏡下一目了然極易被發現,并輕松切掉,進而阻斷其癌變進程。 這就是我們鼓吹做腸鏡能預防腸癌的理由。 40歲以前“無癥狀”做一次腸鏡,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腸癌上身! 看了9月16號的一份權威的調查報告,我感到很震驚: 因為在診斷為中晚期結直腸癌的2299位患者當中,竟然有2221位從來沒做過腸鏡,大多數都是出現了便血、腹瀉、腹痛等典型癥狀才不得已做的第一次腸鏡,結果肯定是中晚期腸癌。 中晚期腸癌與早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是天壤之別,您看一下腸癌的分期和存活率: 表中可以看出,極早期的黏膜內癌也就是0期,生存率幾乎是100%; 而四期腸癌只有8%。 在0期和一期,也只有結腸鏡才能發現并確診。此時還往往沒有癥狀,不主動去檢查,是不能發現的。 到了二三期和四期,由于癌灶變大,會出現一些出血、腸道梗阻、膿血便、大便變形、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此時,CT等儀器才能夠發現! 不光如此,如果在腸癌的癌前階段,也就是腸息肉的階段,絕大多數更沒有癥狀,小于1cm的息肉CT也看不到;那怎么才能看得到呢?只有腸鏡! 因為它就是光滑的腸壁上凸起的肉疙瘩,非常醒目,在腸鏡下一覽無余、毫發畢現。別說1cm大的,就是1-2mm的小息肉,也能發現。 發現后,我們會把它切掉,也會取一點組織拿到高倍顯微鏡下再次觀察,可以確定它的性質:是普通的炎癥性的?還是腫瘤性的?是癌前病變?還是早癌? 根據這些性質,我們會給患者一個可行的建議: 何時復查?何時切除?生活中該注意什么?等等... 因此,做過一次腸鏡,你會對自己的腸道有個印象,如果沒問題,可以5-10年做下一次; 如果有問題,按照醫生說的定期復查,出現息肉就切掉; 這樣一來,腸癌再兇狠,能奈你何? 腸息肉、早期腸癌基本沒有癥狀 前面說過,在腸癌的癌前階段、早癌階段,大多數沒有特異性癥狀;有的甚至在進展期也沒有; 所以,我們才強調“無癥狀”做腸鏡!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候,往往意味著是進展期了,必須抓緊檢查和治療:
尤其對于40歲的中老年和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現上述早期癥狀要立即就醫。 為什么強調40歲前做腸鏡? 大腸癌的高發年齡是55歲以后;而腸息肉演變為癌,大約需要5-15年時間,平均需10年; 我們一般從二三十歲就開始長息肉,10年后也就40歲了,此時大多數息肉還處于良性狀態,做個腸鏡,發現并切除它,是一個好的時機;這個時機稍縱即逝,一旦耽誤了,可能抱憾終生。 因為,對于一部分高危人群來說,一旦耽誤幾年,很多人可能就已經癌變了。 比如12日來做腸鏡的一位47歲男性,無癥狀來體檢,結果發現距肛門5cm有一枚息肉,大小約1.0×1.5cm,病理結果顯示:符合腺瘤性息肉,中度異型增生(離癌變只有一步之遙)。 這個治療上就非常簡單,內鏡下切除,就根治了,不需開刀,不需放化療,只需要定期復查就行了。 萬一沒有這次檢查,數年后、甚至一年半載后,恐怕就難說了! 中國有句話叫未雨綢繆,就是說在沒有下雨的時候要檢查和修繕房屋,不要等到下雨了,才上房子修補已經漏雨的屋頂。 所以,預防腸癌也是一樣,我們知道它是息肉變來的,在40歲以前,它大多是良性的息肉,我們這時候無癥狀做一次腸鏡,發現問題,及時切掉,就能避免腸癌形成。 我常說一句話,送給大家:腸癌預防阻斷太簡單,如果得上實在太冤! (還有的朋友說:怎么不談預防呢?腸息肉以及腸癌的發生原因很復雜,我們即便做的十分完美,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既能預防又能治療”的手段,就是及時的腸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