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廁所時3種癥狀頻繁出現,腸道或已“壞透”!牢記4點腸癌繞道食物在進入人體之后,經由胃的初步消化,會進入腸道,腸道對食物進行消化之后,會將有用的營養吸收,而剩余的食物殘渣則會形成糞便,由腸道排出體外。 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排便是腸道健康的“報警器”,如果排便時出現異常,很可能預示著腸道健康出現了問題。 排便時出現以下3種癥狀,小心腸癌到訪! 1、便血 排便時發現大便帶血,排除痔瘡、肛裂等因素外,應警惕腸癌的發生。 如果患有腸癌,在排便時,由于糞便對腫瘤的摩擦,可導致腫瘤毛細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從而出現大便帶血的現象,也可能出現黑便。 2、大便習慣改變 由于腫瘤的存在,可刺激腸道內的排便感受器,導致患者出現頻繁的便意,而腫瘤又會造成腸道狹窄,影響大便排出,從而造成便秘。 因此,如果出現頻繁的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也要小心腸癌的發生。 3、大便形狀改變 正常的大便應為圓柱形,腸道內如果有腫瘤,大便在排出時會受到擠壓,從而導致排出的大便變得細長或扁長,出現這一現象,也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腸癌對健康的影響極大,還會危及生命,那么,生活中應如何預防腸癌呢? 1、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飲食上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使腸癌的發病風險降低40%。這是因為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減少廢物、毒素與腸壁的接觸時間,從而減少對腸黏膜造成的損害,使腸道更加健康。 2、減少紅肉、加工肉類的攝入 有研究表明,大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可使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24%。 加工肉制品主要指經發酵、腌制、煙熏等方式處理過的肉類,包括牛肉干、火腿等等。而紅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豬肉等。生活中應減少以上肉類的攝入。 3、加強體育鍛煉 現代人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變化,運動量越來越少。而缺乏運動,可影響腸道蠕動,甚至可造成便秘,有害物質長期刺激、損傷腸黏膜,可增加患癌風險。 規律的運動可增強腸道功能,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此外,肥胖、超重也是誘發腸癌的危險因素,規律的運動還可維持正常的體重,預防肥胖,降低腸癌的發病風險。 4、避免抽煙喝酒 煙酒都是腸癌的危險因素。煙中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質,它會刺激、損傷腸黏膜,增加癌變風險。 此外,酒精也會刺激腸道,有調查表明,每天的飲酒量一旦達到50克,腸癌的發病風險比不喝酒或偶爾喝酒的人要高出1.5倍。 總而言之,腸癌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疾病,如果排便時出現以上的幾種癥狀,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檢查,防止病情加重而影響治療效果。 當然,如果沒有這些癥狀,值得慶幸,說明腸道還比較健康,但生活中也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護好腸道健康,減少腸癌的患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