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現便血,是腸癌還是痔瘡?還需從3個方面鑒別,別混淆了在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話:十人九痔!也就是說,十個人中,就有九個人被痔瘡困擾。 雖然有夸張的成分在,但不得不說,我國痔瘡的病發率的確非常高,且逐漸呈現出了年輕化趨勢。 特別是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司機師傅們,更容易被痔瘡困擾。而由于痔瘡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便血,所以很多人只要是出現了血便,就認為自己患上了痔瘡。 但事實上,便血這個癥狀可不單單只有痔瘡一個因素如此簡單,無論是肛周疾病或腸道內部的疾病,有很多都可能會合并血便癥狀,這包括了肛裂、肛周膿腫、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除此外,如果腸道內出現了癌變,患者也可能會有血便癥狀出現! 腸癌是我國最為高發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在其早期若能及時發現病情、積極進行手術治療,患者五年內的生存率甚至是能達到90%左右。 但相反的,如果腸癌病情進展到晚期,甚至是終末期,那患者生存率就會大打折扣。 臨床上,有部分腸癌患者就是因為出現便血,懷疑是痔瘡,繼而耽誤了腸癌的診斷和治療! 那么問題來了,出現血便之后,到底該如何分辨是腸癌、還是痔瘡作祟呢? 1、排便習慣差異: 痔瘡本身并不會對患者大便習慣造成影響,即便是痔瘡出現了脫垂,也只不過是會造成患者排便疼痛而已,患者并非是自發性的排便困難。 通常都是害怕大便會產生疼痛感,所以強忍著不去排便。而腸癌則不相同,它在病情發展期會導致患者排便習慣改變,比如初期受癌腫和分泌物刺激,患者會有大便次數增多、假性腹瀉、里急后重等癥狀。之后又會因腸道狹窄和梗阻發展為排便困難、大便形狀變細、便秘等表現; 2、便血癥狀差異: 痔瘡造成的便血是被動性的,它出現在了大便的過程中,患者排出的血液多為鮮血、大便表面浮有血液、滴狀鮮血或噴射性血液,在大便結束之后,便血就會停止。 腸癌造成便血則不相同,它是腸道內的出血,和腸癌本身糜爛壞死、破壞腸道內的大血管有關。在腸癌的最初階段,由于出血量比較小,患者肉眼往往難以察覺。 而隨著腸癌不斷發展、出血量越來越多,患者就可排出混合樣的血便,大便中夾雜血液、粘液或膿液等多個物質,有時甚至會有肉眼可見的血塊、壞死組織等,血液呈現出深紅或暗紅色。 如果是結腸癌變出血,患者還可能會有黑色柏油樣糞便排出; 3、疼痛差異: 痔瘡所造成的痛感,基本都在排便的過程中,集中在了肛周等區域。在排便過后,疼痛就會逐漸減輕、持續時間并不長。 但是腸癌則不同,腸癌在發展中,患者往往會合并腹痛癥狀,表現為輕微鈍痛、刺痛或牽拉性疼痛,且不會特殊凸顯疼痛的具體位置。隨著腸癌病情不斷進展,患者可出現持續加深性腹痛。 當腸癌開始侵占肛周之后,患者還會有肛門疼痛、肛門失禁等多個問題出現。 總的來說,腸癌便血和直腸便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果近期反復出現了血便癥狀,且自己年齡在50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有腸道慢性病史,無論血便是否和腸癌有關,都需要第一時間就醫進行相關篩查,以免錯過腸癌的最佳診斷和治療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