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直腸癌就像小偷,“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打贏它近日,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在JAMA發布了最新的結直腸癌篩查指南,新指南基于2016年發布的舊版篩查指南進行了更新,將篩查起始年齡降至45歲,建議做結直腸癌篩查的年齡區間從2016年的50-75歲進一步擴大到了45-75歲。 這次指南的更新,是為了擴大篩查年齡層范圍以及覆蓋更多的適齡人群。相關數據顯示,美國10.5%的新發結直腸癌病例集中于50歲以下的人群,從2000-2002年度到2014-2016年度,40-49歲人群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增長近15%,表明結直腸癌發病趨年輕化,越來越多中青年人患結直腸癌。另外,2016年的數據顯示,25.6%的美國適齡成年人從未接受過結直腸癌篩查,到2018年,這個比例仍在上升,有31.2%的人群沒有及時接受篩查。因此,指南建議將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從50歲降低至45歲。 而在我國,結直腸癌已成為中國第二高發的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已經從2015年的38.8萬例增加到了2019年的44萬例,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2%。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年齡比西方國家早10年左右。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臨床上,30多歲甚至20多歲查出結直腸癌的患者屢見不鮮。 盡管早發性結直腸癌與老年人發生的結直腸癌相比,臨床表現、病理學類型和分子特征上都有所不同,但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特異性的癥狀和危險因素更難察覺,更容易失去早期篩查機會。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建議一般人群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白楊教授介紹說,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進食不按時、過快、過熱、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食用剩飯剩菜、常食油炸食品、燒烤食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增加了年輕群體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50歲以下人群的結直腸癌發病一直呈上升趨勢。因此,抑制結直腸癌年輕化趨勢成為必然。 白楊說,出于對居民健康的重視,我國提倡對50歲以上的女性,45歲以上的男性定期進行腸鏡篩查,相應減少了中老年人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但是對年輕群體的篩查相對不夠重視。結直腸癌就像小偷,被偷的時候是感覺不到痛苦的,過后才會感覺到痛苦,結直腸癌早期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癥狀,但是一旦出現癥狀就是中晚期,給患者帶來痛苦,要抑制結直腸癌年輕化趨勢,早篩是關鍵環節。 結直腸癌是最具有篩查價值的癌種之一 結直腸癌是最具有篩查價值的癌種之一,是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等級為A級值得篩查的癌種。它的發展較為緩慢,從腸上皮小小的增生到出現腸息肉,再發展成為結直腸癌,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如果能在早期階段將結直腸癌篩查出來,就可以大大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提高五年生存率,減輕患者痛苦。 然而,大部分確診的結直腸癌病例都沒能在癌前病變之前或者早期發現。據調查結果顯示,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于中晚期,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因此,把握結直腸癌最佳治療時機,及早篩查和診斷并進行臨床干預,這對于患者來說意義重大。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腫瘤防治的基本原則,對結直腸癌也同樣適用。 白楊教授表示,目前結直腸癌早篩系統性工作仍非常局限,沒有得到鋪開。其實早篩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西方國家的結直腸癌篩查成效顯著就說明了這一點,1975—2000年,西方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下降22%,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26%,西方國家取得這些成就50%以上歸功于篩查。 援疆經驗:從“等老百姓走上門來”變為主動下基層篩查 近年來,我國加強重大疾病防控,特別是癌癥的防治,并大力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倡導疾病篩查作為有效預防手段之一,癌癥的篩查工作也在全國逐漸鋪開。 針對新疆特別是南疆醫療衛生事業的條件相對薄弱的情況,2016年在中組部的統籌推進下,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實施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變“輸血”為“造血”,為新疆衛生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另外,為踐行李兆申院士“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的理念,白楊教授于2015-2016年參加援疆工作,與喀什第一人民醫院援疆專家陳羽組成的消化道早癌診治團隊一起開展消化道早期腫瘤內鏡下的診療,并開展消化道早癌篩查系列活動。 喀什地區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區,很多患者就診時已為晚期。在喀什工作的近一年半期間,白楊教授親手操作帶教,為各族患者做胃腸鏡診治12000余例,篩查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110余例并行內鏡治療。 白楊教授表示,喀什作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是消化道癌癥的高發地區,但當地醫療水平比較落后,癌癥的早篩早診早治不夠普及,居民對于消化道腫瘤診療意識并不強,大多數居民的觀念一直還停留在‘有病才就醫’,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癌癥是長期發展的結果,過程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和痛苦,等到癥狀明顯的時候再就醫往往是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都極差,所以,需要推廣疾病預防和早篩早診的理念,光靠醫生主動篩查是不夠的,民眾自己也要提高早篩早診的健康意識,讓消化道腫瘤早篩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為了加強居民早篩早診早治意識,援疆團隊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過電視臺、報紙進行消化道早癌篩查宣傳,同時深入學校、工廠、機關,積極宣傳消化道腫瘤的預防及篩查方法,推動居民自覺篩查。 第二,轉變醫生意識,促進醫生由被動篩查變為主動篩查,從“等老百姓走上門來”,變為主動下基層、社區宣傳普及早癌知識,為老百姓提供消化道腫瘤知識科普及咨詢服務。 第三,將高精尖篩查技術如內鏡診療技術帶到喀什,加強喀什內鏡診療人才隊伍的培養,經過團隊的努力,喀什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診療中心已經掌握了內鏡診療技術。 在廣東省組團式援疆醫療隊的幫扶下,醫院無論是醫療規模還是內涵建設,均躍居南疆地區第一名、全疆第三名,成為自治區學科最齊全、設備最先進、群眾最認可的地州級醫院之一。在組團援疆專家與當地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當地8所受援醫院全部成為三甲醫院,已實現332種急危重癥不出自治區,1914種重癥不出地市;舉辦各類講座7000余次,培訓地縣醫務人員11.2萬人次,為當地醫療人才培養發揮巨大力量。 非侵入性腫瘤篩查方式漸興,胃腸道微生態提供新思路 目前,胃腸鏡是消化道腫瘤篩查的常用手段,也是金標準,但胃腸鏡具有侵入性,患者依從性差,且胃腸鏡依賴于腸道準備,容易造成漏檢;還存在腸道穿孔、感染等風險,因此人們期待能通過非侵入性的胃腸道腫瘤診斷方法做胃腸道腫瘤篩查。 除了多部結直腸癌篩查指南推薦的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外,胃腸道微生態也成為非侵入性腫瘤篩查研究熱點之一。 胃腸道微生態的平衡與胃腸道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有文章發現胃腸道微生態與胃腸道腫瘤的化療效果密切相關,其中有研究試圖通過胃腸道微生態預測胃腸道腫瘤的發生發展,這對于胃腸道微生態輔助臨床應用是一個有益的探索,但就目前而言無法明確定論胃腸道微生態是否能應用于胃腸道腫瘤。 白楊教授表示,雖然胃腸道微生態尚不能給消化道腫瘤提供精準的診斷參考,但是我們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研制了基于胃腸道微生態的生物活體藥,用于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探索將進行多中心二期臨床研究,以及發現另一種腸道益生菌能降低膽固醇,用于治療高膽固醇血癥,這些都是胃腸道微生態輔助臨床診斷、治療的有益探索,或許可以為胃腸道微生態作用于胃腸道腫瘤提供思路。 |來源:早篩網ZAODX(WeC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