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的4大危險因素,和3大預防策略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是起源于大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 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大腸癌的發病率為 20/10 萬,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高達了 30~35/10 萬,每年新增病例約40萬人,其中80%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每年約有20萬人因此死亡。 大腸癌在早期沒有任何癥狀,到了進展期了,才會出現腹痛、便血、腹瀉等癥狀。 80-95%的大腸癌是大腸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這個過程需要5-15年,中位時間10年。 正因為它與如此漫長的“潛伏期”,給我們的預防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我們其實只要在40歲前做一次腸鏡,就能避免悲劇發生。 所以,醫生們說: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癥! 大腸癌的四大危險因素實際上,大腸癌屬于一種“富貴病”,也是吃出來的癌癥,除去遺傳因素和炎癥性腸病因素,著名消化病專家傅傳剛教授把其病因簡單概括為“三多二少”: 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攝入過多、膳食纖維攝入少、運動太少。 天津醫大總醫院的王邦茂教授則歸結為四個主要因素:
第一、高脂飲食 主要是指紅肉類,即哺乳動物的肉,如牛羊豬肉,大量的數據證明,如果每天吃 100 克紅肉的話,發生大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20%。 原因在于: 1、紅肉所含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鐵血黃素等強氧化劑,可以直接誘發腸道黏膜的炎癥。 2、大量地進食紅肉或者是高脂飲食,會促進肝臟分泌大量的膽汁,膽汁會轉變成次級膽汁酸,而次級膽汁酸會促進或加重腸道黏膜的炎癥,并誘發腫瘤。 3、高脂飲食、紅肉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促進腸道炎癥及腫瘤的發生。 第二、飲酒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了酒精的致癌作用,包括肝癌、消化道腫瘤、乳腺癌、胰腺癌等。 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可以誘發息肉的發生,還可促進息肉癌變。 此外,酒精還能導致酒精中毒、肝硬化、胃炎、胃出血等疾病。 如果每天攝入酒精在 50 克以上(約等于2兩高度白酒),大腸癌的風險就明顯增高。 另外,酒精能夠促進結腸癌細胞的肝轉移。 第三、抽煙 我們都知道吸煙和肺癌關系比較密切,但是現在有大量的數據研究證明,吸煙也可以加重或者是誘發大腸癌的發生。 統計學研究發現,吸煙的人相比不吸煙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要高1.27倍。而且隨著吸煙年齡和吸煙支數的增加,風險會越來越高。 反之,當戒煙以后,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會逐年下降,大概七年,風險就會下降到正常人的水平。 第四、年齡因素 我們都知道腸癌大多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而50歲以后腸息肉的檢出率大于30%,60歲以后,甚至超過一半的人都會有。 這些息肉,你不去發現它、切掉它,就很容易悄悄發生惡變,這也就是我們建議50歲前、甚至40歲前做一次腸鏡的原因。
我們前面說過,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癥。那到底該怎么預防呢? 第一,盡量預防長出息肉; 第二,一旦長出息肉,及時切掉它。 第三,定期復查腸鏡。 簡單歸結為三條: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改善生活方式 很簡單,少吃高脂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運動、減肥、少吃燒烤、腌漬、加工肉類,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第二、藥物預防 研究證明,某些藥物能減少超息肉的發病率: 口服阿司匹林、塞來昔布、二甲雙胍可能也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減少息肉的生長。美國已經把阿司匹林作為結直腸癌的一線預防用藥。 黃連素或可預防大腸腺瘤的生長和癌變。 第三,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最直觀、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因為我們幾乎無法完全避免息肉的產生,在40歲左右,做一次腸鏡,發現息肉就切掉,然后定期復查,就能有效預防腸癌! 我在此再次呼吁: 無論有無癥狀,在50歲前一定要做一次腸鏡, 如果是高危人群,一定要提前到 40 歲,甚至35歲。 什么是高危人群呢?家族中有人患有消化道腫瘤、發現過腺瘤性息肉、有不良嗜好、肥胖、糖尿病、有炎癥性腸病等,都屬于高危人群。 主要參考資料:
撰文、編輯:老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