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歲開始腸癌篩查?三項最權威研究來了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8.8萬人,死亡近20萬例;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肺癌和胃癌,居第3位。 85%的腸癌一發現就是中晚期,5年綜合生存率低于40%; 然而,大腸癌卻又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癥,在早期的治愈率大于90%; 醫生們發現,大部分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腸癌的唯一利器。 及時做一次腸鏡檢查,就能有效預防悲劇發生。 我國的指南建議是50歲開始籌建篩查,美國最新修改指南是45歲; 然而更多的內鏡醫生則建議40歲之前。 那么,到底什么時間做第一次腸鏡合適呢? 2021年6月的幾項權威研究給出了答案。 JAMA:美國最新指南建議45歲開始大腸癌篩查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近期在JAMA發布了最新的(2021)結直腸癌篩查的建議: 對50-75 歲的成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具有顯著的凈收益; 對45-49歲的成年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有一定的凈收益; 對先前接受過篩查的76-85歲成年人進行結腸癌篩查的凈收益很小,而從未接受過結直腸癌篩查的成年人更有可能受益。 2016年,USPSTF建議50-75歲人群均應進行結直腸癌篩查,而2021年的建議中將結直腸癌篩查開始年齡提前到了45歲。 ① 建議對所有50至75歲的成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A級推薦); ② 建議對45至49歲的成人進行結直腸癌篩查(B級推薦); ③ 建議臨床醫生有選擇地為76至85歲的成人提供結直腸癌篩查,有證據表明對這個年齡段的所有人進行篩查的凈收益很小,應考慮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既往篩查史和偏好(C級推薦); ④ 建議篩查策略包括:每年進行糞便隱血/糞便免疫化學檢測、每5年進行一次結腸CT或柔性乙狀結腸鏡、每10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等。 5萬人數據:45歲就該開始腸癌篩查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總結了17項研究(共包含超過5萬名平均風險的受試者)的數據后發現,45-49歲人群的早發性進展期結直腸新生物(colorectal neoplasia)的患病率與50-59歲人群相似(3.6% vs. 4.2%),提示在45-49歲人群中進行篩查也可能有效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① 納入17項研究(涉及來自4個大洲的51,811名平均風險的受試者)進行薈萃分析;
③ 男性的EAO-CRN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美國的EAO-CRN患病率最高,其次是歐洲及東亞,中東地區最低; ④ 45-49歲及50-59歲人群的EAO-CRN患病率分別為17.8%及24.8%; ⑤ 45-49歲及50-59歲人群的EAO-aCRN患病率分別為3.6%及4.2%。 Lancet子刊:大規模篩查可降低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The Lancet Oncology上發表的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收集了21個歐洲國家自2000年起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及分期分布數據,發現大規模的篩查項目可有效地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并促進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 ① 在較早普及結直腸癌篩查項目(包括結腸鏡篩查及糞便檢測),結直腸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結直腸癌死亡率降低最多,且I期比例升高,IV期比例降低; ② 在調查期內開始實施篩查項目的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維持穩定,或增長至篩查開始的年份;
④ 在尚無大規模篩查項目的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分期分布大多無顯著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