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任何癥狀,查出直腸癌——9個月前體檢正常今天上午,48歲的栗先生來我院做專項體檢,做了無痛腸鏡、胃鏡。 胃鏡沒有什么大問題,有慢性胃炎。 然而在直腸卻發現一個2*3cm大小的息肉樣增生物,看樣子可能已經癌變,在此處取了4塊活檢,等待三天后的病理報告。 此外,還在乙狀結腸、橫結腸分別發現4個0.3-0.6cm大小的息肉,已經于內鏡下切除。 栗先生蘇醒后,我們詳細詢問了病史,并沒有任何癥狀,大便也正常,也沒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平時生活習慣不是很好,就是愛吃肉,愛喝酒,不抽煙,不喜歡鍛煉。 因為是一個科技工作者,長期伏案工作,有痔瘡,比較缺乏運動。 去年11月份他們單位組織的體檢,除了血壓稍高、甘油三酯偏高外,其他各項基本正常。其中還有一個“癌篩4項”,即4種腫瘤標志物篩查,指標完全正常。 栗先生的腫瘤標志物報告 但是,他們這個體檢套餐,高大尚的CT、彩超、核磁、腫瘤標志物、大生化全有,唯獨沒有胃腸鏡檢查。 這讓我想起我的朋友于光教授常說的一句話:“沒有胃腸鏡檢查的體檢,就是耍流氓!” 這話聽起來有些極端,其實非常有道理,話糙理不糙。 為什么呢?我們的胃、食管、大腸,屬于空腔器官,CT,彩超的分辨能里非常有限,除非腫瘤長得非常大了,才有肯可能被發現,但是,那往往就是中晚期了; 腫瘤標志物,其實在早癌篩查中作用也非常有限,在我國的多個臨床指南中,都明確指出,標志物僅僅作為癌癥篩查的輔助手段。 因為至今也沒有100%敏感的標志物,很多中晚期的患者腫瘤標志物還是正常的;而一些慢性炎癥、藥物卻能導致標志物異常增高;前幾天我還寫了一篇文章,一個老漢連續吃了半年靈芝孢子粉,導致標志物升高40多倍,差點沒把他嚇死。 我們常說:發現消化道早癌,金標準就是胃腸鏡,無可替代。 胃腸鏡其實就是一個帶有高清攝像頭的軟管,醫生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全部大腸的粘膜情況,小到1mm(小米大小)的病變,都不會漏掉; 一旦發現異常,醫生還可以通過放大、染色、取活檢等技術進行判斷。一個有經驗的內鏡醫師,早癌檢出率在90%以上。 內鏡染色 內鏡放大,毫纖畢現 由于50歲以上是消化道腫瘤的高發年齡段,而癌癥的發生也需要5-15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建議超過40歲,就必須做一次胃腸鏡檢查。 因為此時,即便發生有不好的變化,大多數還是癌前狀態; 即便是癌,也可能還是早癌,我們可以在內鏡下就能完整切除,以絕后患。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消化道腫瘤在早期幾乎沒有癥狀,出現特異性癥狀的時候,往往不再是早期了。 早期癌的5年存活率>91%,晚期癌只有26%;對于極早期的微小癌,100%能夠微創根治! 目前大多數醫院都開展了無痛腸鏡、胃鏡,沒有任何痛苦,睡幾分鐘就完成了: 以下人群,建議及早去預約個胃腸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