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提前覺察身體中的病變。
然而,事實總不是那么盡如人意,在我們反復詢問冀主任,胃癌、結直腸癌是否有早期癥狀時,他均給出了否定答案:

胃鏡、腸鏡等影像學檢查不僅可以發現癌癥的早期病變,甚至,還可以在鏡下直接剝除早癌,不僅損傷很小,還能達到根治效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胃鏡、腸鏡,是如何 篩查消化系統早期癌癥的。
胃和腸道的管壁,自內向外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與漿膜層,共四大層。當癌細胞只長在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這兩大層內時,我們就稱為早期癌;如果侵犯到肌層,甚至長出臟器了,則為進展期癌,根據嚴重程度再細分為中、晚期癌。

通過 胃鏡、腸鏡的高清鏡頭,可以直接觀察到胃、腸的異常變化,如懷疑病變,還可以取部分組織去進行病理檢查。確診后,如果是早期癌,僅侵犯了黏膜層,一般可以直接在鏡下進行剝離、切除。但如果癌細胞已經侵犯到肌層,就不能在鏡下切除了,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癌癥侵犯位置較深,如果切除會有把臟器切漏的風險;第二,侵犯到肌層的癌癥有可能已經發生轉移,因此,還需進一步檢查有無轉移、轉移到何處,再進行手術治療。既然通過鏡檢可以發現消化系統的早期癌癥,那么,是不是人人都需要做檢查呢?其實,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人都進行檢查的可能性并不高。據估算,如果我國所有做胃鏡的醫生24小時不休息,把適齡人群挨個檢查,需要60-70年才能完成。因此,目前主要是進行高危人群的篩查。滿足如下任意一條的,就屬于胃癌、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篩查。
★ 胃癌高危人群
胃癌的發病率會大大增加,因此健康體檢時應該加上胃鏡。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相對來說更容易發生胃癌,但這并不代表胃癌會遺傳。
有一些地方是胃癌的高發區,如我國,甘肅、寧夏、青海、東北等地。
愛吃腌制食物、過燙食物等,也是誘發胃癌的因素之一。
比如感染幽門螺桿菌、EB病毒等,如果未及時治療,隨著時間延長,可能會引起胃的慢性炎癥性變化,導致癌前病變。

如果一級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結直腸癌的發生,本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將飆升至5倍以上。這類人群也屬于危險人群,建議40歲以后,定期進行篩查。
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發病在8年以上的患者,患結直腸癌的危險度能達到10倍以上。有家族性息肉病或非遺傳性息肉病的大腸息肉患者;得過闌尾炎、進行過膽囊切除的患者,也需要多關注腸道健康。胃腸鏡的時間間隔,需要根據第一次的檢查結果來判斷。胃鏡 :如果沒有什么疾病,或者只是有一些淺表性胃炎,就可以3-5年后再檢查;如果有萎縮性胃炎或是有上述提到的高危因素,就需要每年做一次胃鏡;如果在鏡下發現早癌,進行了胃黏膜剝離術,需要術后3個月復查一次,沒有問題就6個月時再復查,再沒有問題就可以堅持3年內每年復診一次,再往后就可以每3年復診一次。腸鏡 : 也是同樣的道理,但由于腸鏡檢查前需要清腸,清腸效果的好壞可能會直接影響鏡檢結果。因此,如果做結腸鏡前腸道清潔良好,仔細檢查后沒有發現問題,同樣可以3-5年后再復查;如果腸道準備不好,有分葉、糞便、大量氣泡等可能會影響觀察,即使沒有發現問題,也要相應縮短復查時間,6-12個月左右進行復診,以免有漏診;如果經檢查發現結腸息肉,就要住院切除,術后需每年復查;如果息肉是早癌,就需以半年為周期進行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