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眾“造口人”也需大眾關懷直腸癌或膀胱癌患者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后,為使腸道或泌尿道排泄物排出,需將腸管的一段引出到體表形成一個開口,稱之為造口。患者出院后,需在造口處粘貼一個袋子,暫時或永久性改變人體的排尿或排便方式。這類患者被稱為“造口人”。 近日據媒體報道,隨著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發病率提高,我國腸造口患者總數已經超過100萬,內地“造口人”群體正以每年逾10萬人的數量遞增。 大部分人可能與筆者一樣,這是第一次了解到“造口人”的定義。造口本是患病者保住生命的良方。但是由于成為一名“造口人”所要經歷的艱辛超出常人想象,因此,造口帶給部分患者的可能是生命與尊嚴之間的糾結。 對于“造口人”而言,腹部的造瘺口能藏起來,裝污穢的造口袋也能藏起來,但是無法控制的異味卻可能瞬間出賣他們。造口袋的破裂或遺漏給“造口人”帶來了日常的最大尷尬。伴隨這個尷尬而來的是“造口人”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我身上有異味嗎”。因為這個原因,許多“造口人”不愿到人多的地方去,甚至朋友之間一頓簡單的聚餐都需要考慮許久,最終選擇放棄。慢慢地他們淡化出了朋友圈。 據介紹,接受造口手術的患者中有七八成初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甚至自殺傾向。生命得以延續,但是卻無法融入之前正常的生活圈,有人用“皇位”和“皇冠”做了比喻:雖然仍坐在“皇位”上,但沒有了“皇冠”,他們的生活依然被徹底地改變。一位造口8年,做過奧運火炬接力手,還參加了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的大學教授曾說過:“我不厭世但也不戀世,因為每一天都活得太辛苦。” 不斷增加的“造口人”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愛,公共衛生間應該逐漸設置“造口人”專用廁位和造口袋,將相關藥物納入醫保項目,減少“造口人”的經濟負擔。家人和大眾應該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 同時,“造口人”更應該有一顆堅強勇敢的心。首先,向專業造口師學習造口護理技術,擁有熟練正確的護理技巧,無疑是“造口人”走向正常生活的最重要的保障。其次,要學會從心理上徹底接受手術后的自己,積極地與醫生以及相關“造口人”組織交流,聽取別人的經驗和經歷,也分享自己的事跡。在交流中了解跟自己有同樣遭遇的群體,大家相互取暖幫助,遠勝于一個人自怨自艾。 醫學在不斷進步,社會也在不斷關注,自強不息的“造口人”一定能夠迎來人生的“暖冬”。(李澤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