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息肉切不切?80%腸癌由它引起很多人對腸息肉不以為然, 覺得不痛不癢聽之任之 ,還有人一看到腸鏡報告上有息肉,就嚇得花容失色。 那么,什么是腸息肉?腸息肉一定會癌變嗎?哪些息肉必須切除?切除后是否會復發? 什么是腸息肉? 腸息肉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大部分人會出現便血、腹瀉、腹痛等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只有當息肉變大時,可能會出現拉黑便 、便血以及經常性腹痛等較為明顯的癥狀。 導致腸息肉的因素 年齡 腸息肉患者以40歲以上居多,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具有癌變潛力的腺瘤型息肉出現頻率亦隨之增加。 性別 發生率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約為2:1,男性作為發病和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已得到公認 。 地區 城市發病率比農村高,高收入地區較低收入地區發病率高,檢出率最高的為東部,其次是中部 、南部 、西北和東北。 體重 70%以上的腸息肉患者BMI≥ 25.0 ,結腸周圍脂肪的堆積與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的風險相關。 飲食習慣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規律的早餐、高頻次攝食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可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病風險。同時,與食用富含纖維食品機制相似,運動可以增加腸道蠕動、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腸黏膜的損傷。 高危人群有哪些?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2)個人有結直腸癌病史或腸道腺瘤病史; 3)本人糞便潛血試驗陽性; 4)符合2個及以上: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和帶血的糞便;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術史;精神創傷史。 腸息肉一定會癌變嗎? 腸息肉確實會癌變,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息肉發生癌變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等等。 腸息肉主要分為兩大類,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腫瘤性息肉屬于癌前病變,有癌變的可能,主要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傳統型鋸齒狀腺瘤等。而非腫瘤性息肉則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惡變成癌,包含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另外,息肉越多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于1%,直徑在1~2厘米者癌變率通常為10%,直徑大于2厘米的癌變率通常為50%。而且,腫瘤性息肉以及無蒂的、菜花狀更容易癌變。 哪些息肉必須切除? 在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后, 光靠看是無法肯定這些息肉是非腫瘤性還是腫瘤性的,需要切下來進行病理檢查,才能最終確認。對于息肉的治療,眾所周知息肉切除術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癌變發生率。 切除后是否會復發? 常規的息肉切除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案,但存在著較高的復發率,3-5年內的復發率約在15%~60%, 尤其當腺瘤到達晚期時復發率更高。息肉切除術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后續治療,除非是息肉已經癌變。 如何預防腸息肉? 腸息肉發生的原因雖然很多,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方式很重要。 1)避免過量飲酒,不要吸煙。 2)減掉任何額外的體重,使您的體重指數正; 3)鍛煉——包括每周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和 2 次肌肉強化訓練。 4)每天至少吃 3-5 份水果和蔬菜。 5)避免過多的脂肪和加工食品和紅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