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退燒的方法大全 寶寶發燒不用急【導讀】寶寶生病發燒是常有的事情,父母們總是很擔心發燒對身體會有影響。今天小編分享一些退燒的偏方,希望能幫到著急的爸爸媽媽們。 一般情況下,如果寶寶發燒不超過38.5℃,父母可以在家給寶寶進行物理降溫。物理降溫的原理只有一個,即讓寶寶的身體快速散熱,從而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如果是感冒發燒,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能讓熱量正常散發掉就好,即不要“捂”到寶寶。總之,父母要清楚的一點是:降溫不是在治病,只是讓寶寶更舒服一些。大多數情況下,在寶寶沒有明顯不舒服前,都不需要降溫處理。 5種按摩退燒法 1.清肺經肺經定位:無名指指腹。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寶寶的無名指尖,從食尖向下推至指根50次,以清肺經。 2.推天河水天河水定位: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方法:后用拇指蘸取少量冰水,推天河水50次。天河水即從寶寶手腕橫紋至肘部橫紋處。 3.按合谷穴合谷穴定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 操作方法:用拇指點按寶寶左手合谷穴50次,然后換右手。 4.按大魚際 大魚際定位: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甲垂直按在大魚際穴,一緊一松地按壓2分鐘左右。 5.按揉列缺穴列缺穴定位: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揉寶寶手腕兩側的列缺穴各2分鐘。 8種家中實用物理降溫法 1.洗溫水澡洗溫水澡更有利于寶寶散熱,水溫應調節在27~37℃左右。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擦浴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降溫方法。 2.熱水泡腳可用溫度在40℃左右的溫水給泡腳,水要沒過腳踝。撫搓寶寶的兩個小腳丫,有利于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3.溫濕敷即用毛巾浸于35℃左右的水中,取出后擰去水分,敷于額頭,每10~15分鐘更換一次。 4.酒精降溫用小毛巾蘸30%的酒精,擦寶寶的腋窩、腹股溝等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注意不可全身擦試,否則很可能會造成寶寶酒精中毒。 5.捂住囟門寶寶一歲半以前囟門還未完全閉合,父母可在寶寶睡著后,用手心捂住寶寶的前囟門,至到寶寶的頭微微出汗。一般來說,捂15~30分鐘左右寶寶就會出汗。 6.搓腳心和四肢先搓腳心,再搓小腿、小手、胳膊、后背,最后將寶寶兩只小耳朵搓搓熱,再搓搓百會穴。一會兒寶寶就出汗了,體溫也就降下來了。 7.冰枕降溫可去醫院給寶寶買個冰袋。把冰塊敲成小塊,用水沖去棱角后,裝入冰袋,袋子里的水加到2/3滿就可以,排凈空氣,用毛巾包好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但應注意,新生兒禁用。 8.退熱貼退熱功能主要是物理降溫,跟敷毛巾、枕冰袋等方法類似,但其使用起來更方便。如果寶寶體溫不超過38.5℃時,可以不用。 TIP:冰枕和退熱貼降溫方法,建議寶寶發燒超過38.5℃后使用。 幼兒居家退燒法蔥白湯+紫蘇葉泡澡 而更多數嬰幼兒發燒的原因是與外感風邪有關,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發汗是最好的退燒辦法,建議家長可取3至4根蔥白煮湯或泡溫開水,甚至可加料煮成蛋花湯和香蔥粥,都能藉由食療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打開毛細孔驅散病毒和細菌,幫助高燒消退,不讓身體淪為戰場而反覆引起發燒。蔥白具有辛溫解表、解濕熱毒的作用,和防風、荊芥、桂枝、麻黃等解表藥物的作用相似。 此外,使用曬乾的紫蘇葉泡澡,對于退燒也有一定的幫助。紫蘇葉具有芳香化濁、辛溫解表、散表寒的作用,發汗效果強,本來就是感冒的常見用藥,也常用于治療皮膚疾病,做成藥浴形式,可加強體內和皮表的氣血循環,可打開毛細孔,透過毛孔開合,隨汗水還出毒素,幫助退燒。 值得注意的是,發汗退燒法也有需注意的事項,中醫師提醒,紫蘇葉泡澡一天一次為限,以免出汗太多造成虛脫、電解質失衡等“亡陽”現象,反而加速健康的耗損。此外,出汗后不可吹風,以免風邪趁毛孔打開時二度侵入,導致抵抗力下滑,病痛更難以消除。 護理發燒中的寶寶,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1.給寶寶穿輕薄衣服,有利于散熱。千萬給寶寶“捂汗”,否則可能加速寶寶體溫上升。 2.保證寶寶充分休息,多給寶寶喝水。可以喝點淡鹽水,有利于“下火”。 3.可開空調幫助寶寶降溫,但應注意保持空氣流通。每隔1~2個小時應開窗通風一次,每次通風時間至少保證在10~30分鐘。另外,空調溫度也不能開得太低。 4.應多給寶寶吃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稀粥、菜湯、果汁、雞蛋羹等。因為高燒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此時吃油膩的食物,不僅不能吸收,反而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加重身體的缺水。 5.如果寶寶溫度超過38.5℃最簡單、安全、有效的降溫方法,還是合理的口服退燒藥。 6.當寶寶發燒溫度越來越低,發燒間隔越來越久,就表示父母可以逐漸安心了。 寶寶發燒時父母可參照以下規律,來判斷病情的嚴重與否:如果發燒時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則說明寶寶的體溫還會上升;而如果寶寶手腳變暖,出汗了,就說明體溫不會再上升。如寶寶高燒超過39.5℃以上,精神較差,嗜睡或有驚厥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發燒是保護機制濫用發燒藥易傷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并非每一種發燒型態都適合用西藥快速退燒。中醫觀點認為,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一種免疫反應,每用一次退燒藥退燒,無疑是一場對幼兒自體免疫的挑戰,因此除了腦炎、腦膜炎或其他40℃以上惡性高熱癥,通常不建議利用西藥或點滴快速退燒。 中醫理論認為,若多數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外感風邪性發燒,許多家長習慣到藥妝店或藥局購買退燒的成藥,成分多為阿斯匹靈類,幫助快速退燒,但幼兒的發育狀況不如成人,若劑量不對或是藥物種類錯誤,都有可能會導致雷諾氏癥、過敏、昏眩和肝腎功能損傷。 中醫快速退燒3法:汗、吐、下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對寶寶寶和幼兒來說,較適合的居家退燒法就是“去除外感風邪”,在排除惡性高熱癥和病菌侵襲腦部的發燒型態后,可透過“汗、吐、下”三法,幫助體內病毒和細菌的排除,緩解發燒,避免體溫反覆性升高。 不過,嘔吐退燒的方式看起來較難受,通常不被幼兒和家長采用,目前臨床較少用。而下瀉退燒法,通常是因幼兒或寶寶飲食吃太好、無法正常消化肚子里的食物,平日大便如羊屎狀,常因便秘而導致發燒,此時可經醫師評估,適度使用浣腸通便藥物,利用排便的方式排空腸胃,清除體內的發燒物質。其他如急性蕁麻疹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和發燒,也可透過“下法”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