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大腸癌年均新發25萬例,預防大腸癌關鍵在這里!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因為發病原因類似,所以經常被人一同提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大腸癌的發病,分別占到男性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和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但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大腸癌發病人數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年均新發病人數達到了25.3萬。由于人口基數大、防治意識弱等原因,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大腸癌發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了。 值得關注的是,2000年以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開始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專家分析,這與這些國家重視大腸癌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有著直接的關系。 1 大腸癌的一級防御 通俗的講,就是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其中也包括對危險人群開展預防性用藥的工作。 在大腸癌的一級預防中,在飲食生活方面需要做到: 1、少吃紅肉、多吃魚肉,常吃紅肉(豬牛羊的肉和內臟)的人,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1.71倍,而經常吃魚肉的人,大腸癌的發病風險降低了1.86倍; 2、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每天保證吃到500克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大幅度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特別是結腸癌的發病率; 3、戒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大腸癌的發病率高1.2倍; 4、控制體重,對于身體肥胖者來說,每增加1公斤的體重,大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0.6倍。 此外,針對大腸癌的高風險人群,預防性的服用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鈣劑和維生素D等藥品,也可以降低約30%的大腸癌發病率。使用預防藥物,需要得到醫生的評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服用。 2 大腸癌的二級防御 所謂大腸的二級預防,其實就是針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定期開展大腸癌的醫學篩查工作,這是歐美國家近20年來大腸癌發病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大腸癌的醫學篩查方法有很多,早期的有鋇灌腸法,常見的有:全結腸鏡、纖維乙結腸鏡、大便隱血檢查等。僅是較為簡便的大便隱血檢查,就能降低約三分之一的死亡率。 一個人需不需要接受大腸癌的二級預防,就要判斷他是不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 一般來講,80%的大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都在45-75歲范圍內。處于這個年齡段的朋友,只要符合以下一個條件,就屬于大腸癌的高危人群: (1)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兩周肛腸癥狀指有以下任意癥狀持續兩周以上: l 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 l 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 l 大便性質改變(便血、粘液便等) (2)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4)大腸腺瘤治療后的人群; (5)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6)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 (7)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史(HNPCC)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3 大腸癌的健康建議 結合我們的國情和大腸癌的發病特點,我們提出了以下建議,請您關注。 1 生活建議: 1.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 2.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3.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咨詢醫生; 4. 戒煙,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2 篩查建議: 1.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癥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檢查(FOBT),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 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3. 年齡大于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4. 45-75歲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