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出現哪些癥狀要警惕結直腸癌?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又稱為大腸癌,是指大腸上皮來源的癌癥,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在我國,以直腸癌最為常見,其次是結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癌。
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1. 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超過90%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病年齡≥50歲。 2. 男性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高于女性。 3. 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發病風險增高。研究表明有1個以上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者,其風險較無家族史人群增加2.1倍。 4.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高脂飲食、吸煙、酗酒、缺乏鍛煉等)及肥胖會增加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例如,肥胖可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3倍;每天吸煙>40支可增加1.4倍;過度飲酒(≥50克酒精/天)可增加1.5倍。 5. 2型糖尿病患者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高,研究表明,糖尿病不僅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3倍,還會使結直腸癌相關死亡率增加1.2倍。 6. 全谷物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大量食用加工肉類會增加結直腸癌發病風險。每天攝入大于100克紅肉或大于50克加工肉都會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2倍。 7. 患有炎癥性腸病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高。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可使14年內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2.4倍。 8. 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征者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高。遺傳因素占所有結直腸癌發病因素的3%~5%。 出現哪些癥狀要警惕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的警惕癥狀包括:消化道出血(黑便、便血等)、消瘦、腹瀉、腹部腫塊、排便習慣改變等。出現上述癥狀須及時就醫,排除結直腸癌發病可能。 但是,早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且除腹部腫塊外,其余癥狀對于結直腸癌診斷的特異性差。因此目前普遍認為,有無上述癥狀并不能作為是否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的決定因素。 哪些屬于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1. 男性。 2. 年齡≥45歲。 3. 吸煙者(包括已戒煙者)。 4. 體重指數≥24。 5. 結直腸息肉史。 6. 一級親屬結直腸癌家族史。 7. 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征。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 1. 堅持體育鍛煉,如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增加自身抵抗力,避免肥胖。 2.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等一些富含高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入,避免高脂飲食,促進腸道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3. 戒煙限酒,避免其對消化道長期的炎性刺激。 4. 高危人群參加定期防癌體檢。 結直腸癌推薦篩查方案 優先推薦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參加結直腸癌篩查。具體篩查技術和方案如下: 結腸鏡檢查:每5~10年1次 結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可對鏡下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并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診斷為結直腸癌前病變或結直腸癌者,應到正規醫院按照臨床診療規范進行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完成治療后的受檢者仍需遵照醫生建議到醫院定期復查。
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圖
結直腸檢查鏡示意圖 免疫法糞隱血檢測:每1~2年檢查1次 免疫法糞隱血檢測(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檢測結果陽性者需進一步接受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FIT-DNA檢測:每3年1次 實驗室檢測糞便樣本中結直腸癌相關基因突變,檢測結果陽性者需進一步接受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CT仿真結腸鏡:每5年1次 受檢者若拒絕或因自身條件無法進行結腸鏡檢查,可考慮接受CT仿真結腸鏡檢查。CT仿真結腸鏡檢查結果異常者需接受進一步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結直腸癌篩查是不是就等于結腸鏡檢查? 并不完全一樣。目前有多種結直腸癌篩查技術,分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種。常用的非侵入性結直腸癌篩查技術有免疫法糞隱血檢測(FIT)、多靶點糞便DNA檢測、CT仿真結腸鏡等;侵入性檢查主要為結腸鏡檢查。 如果結直腸癌篩查參與者畏懼結腸鏡檢查,可先選擇一種非侵入性篩查技術作為初篩,一旦初篩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完成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1次免疫法糞隱血檢測檢查結果是陰性,以后是否還有必要再做? 免疫法糞隱血檢測結果陰性后,受檢者仍需堅持每1~2年接受免疫法糞隱血檢測檢查。 由于結直腸癌間歇性出血的特點,因此不是每次出血都能被免疫法糞隱血檢測檢測出來。另外,癌前病變的出血較少,免疫法糞隱血檢測對其診斷效能較差。因此,堅持定期免疫法糞隱血檢測篩查可降低結直腸癌的漏診率,最大限度提高篩查效果。 免疫法糞隱血檢測操作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不同廠家生產的免疫法糞隱血檢測產品的使用要求大同小異,具體為: 1. 避開經期、痔瘡出血時期檢測。 2. 為了避免糞便標本被污染,糞便排在無水處或用專門容器盛接。 3. 一定要在糞便標本表面和深處,挑取帶有黏液及血絲便,多部位采集足量糞便,盡可能提高檢出便中血液的概率。 4. 采便完成后,按免疫法糞隱血檢測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讀取檢測結果。 來源:健康臨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