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生活越好,腸癌越多!預防癌癥,早期發現是關鍵。選擇正確、有效的「癌癥早期精密篩查」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病第二次辭任首相。 讓安倍再次辭職的病,名叫「潰瘍性結腸炎」。這個慢性隱疾已經折磨了安倍40余年,伴隨他整個政治生涯。 有知情人士披露,安倍首相曾前往慶應大學醫院接受“體檢”,醫生幫他做了麻醉下的大腸鏡檢查,同時取下了一部分腸內組織進行活檢。 事實上,有觀點認為安倍晉三辭職的原因是他的潰瘍性結腸炎已發生癌變。
8月29日,《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去世。 同樣是腸癌,為什么43歲的黑豹去世,66歲的安倍沒事?關鍵原因在于“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結腸癌是一種“富貴病”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 在我國,結直腸癌是第三大高發癌癥,僅次于肺癌和胃癌。根據2018年《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新發病例42.92萬人,死亡病例28.14萬人。 高脂、高肉食、低纖維飲食及低體力勞動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結腸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癥狀。 不要因為害怕,錯失發現癌癥的機會 結直腸癌通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數據顯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只有 12%。但如果能夠早點篩查,事情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答案是,早期發現結直腸癌,治療后的 5 年生存率能達到 90%。 78% 的生存率差異,關鍵就在于「早發現」。 「腸鏡檢查」能夠幫助醫生直接觀察到結直腸內部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和漏診。
哪些人最該做腸鏡? 提起腸鏡檢查,很多人會從內心表示拒絕,擔心這項檢查既麻煩又痛苦。 但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恐懼的檢查,卻能“救命”。 原則上,年齡在40~74歲的居民都屬于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 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45歲以上者去做一次腸鏡;如家里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甚至35歲就開始篩查。 根據結果決定后續檢查頻率,高風險因素的人群應縮短腸鏡篩查時間,高危人群每年應做一次。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即為腸癌高危人群,要進行腸鏡篩查。 ▶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 本人有癌癥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 ▶ 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 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腹瀉(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慢性便秘(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等。
此外,有下列情況的人需及時到醫院做腸鏡檢查: l 上腹疼痛伴有惡心、嘔吐等。 l 原因不明的消瘦、貧血、出現黑便或柏油樣便。 l X線鋇餐造影或CT、B超檢查懷疑胃、食管、十二指腸形態改變或局部增厚等改變時。 l 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結直腸腺瘤、腺瘤樣增生的患者治療后定期復查1~2年一次。 通過精密篩查早期發現亞健康狀態和潛在的疾病,并及早進行調整和治療,對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迦醫生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做一個簡單的腸鏡檢查,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永遠不算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