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輸液后手臂容易出現“淤青”,應該怎么處理?輸液結束后,為什么按壓止血后,手臂會出現“淤青”呢?相信大多數人都碰見過這種情況,今天就詳細解釋一下這個奇怪的現象。 一、為什么會出現淤青? 一般醫院的針穿刺之后會出現兩個針眼,一個是皮膚上肉眼能看到的針眼,另一個是血管的出血點。 有時皮膚針眼已經止血,但血管出血點由于按壓不正確,仍舊還在滲漏,所以隔一段時間之后,針口處已經變成了青紫色或者出現腫脹起來的小包。 二、如何正確按壓? 實際上,決定皮膚針眼會不會出血和皮下淤血主要由四個因素決定:按壓方式、按壓力度、按壓時間、按壓面積。 1按壓方式 醫院里常用的按壓方式包括棉簽按壓,又分為平行按壓和橫壓法。因按壓方式的不同,引起皮下出血的程度也不一樣。 平行按壓:指的是病人輸液拔針時,棉簽與血管方向平行,使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同時被壓住。 橫壓法:又稱垂直法,棉簽與血管垂直橫壓在皮膚針眼上。 相比較而言,雖然大多數人習慣性選擇的都是橫壓法,但平行按壓能夠覆蓋更大的傷口面積,不容易導致皮下出血的情況發生。 2按壓力度 壓迫止血是指對局部血管產生壓迫,暫時阻斷局部血流。按壓力度不均勻,很容易讓傷口形成“阻斷——恢復——再阻斷——凝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血液經過破損等血管壁流出也會發生皮下淤血。 按壓的時候,應當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用力按壓,在此過程中,不要來回挪動棉簽或者止血貼,否則很容易引起再次出血。 3按壓時間 按壓時間與針眼出血、皮下淤血的發生率有直接關系,不同按壓時間導致皮下出血的比例也不同。 正常人的凝血時間為3~5分鐘,在輸液結束之后,至少也要按壓3分鐘才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建議以4分鐘為宜。 4按壓面積 靜脈穿刺時,針尖進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動一段距離后才能進入血管,所以皮膚針眼和血管出血點不在同在一個位置,只有兩個出血點同時受到按壓,才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 在護理操作規定中,并未對靜脈輸液后的按壓面積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一般建議按壓時,棉簽頂端要超過皮膚出血點上方1~2cm為宜。 三、出現淤青后如何處理? 如果已經出現淤青,切忌馬上熱敷,因為這樣做會阻礙出血點凝血的速度,反而會加重淤青的程度。 正確方法是:聽從醫囑,涂抹一些活血化淤的外用藥。如果不想用藥,可在淤青出現24小時后,再用熱毛巾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化淤速度。 一般情況下,針眼周邊出現小面積淤青,三至七天即可復原,但如果滲血量過多,造成淤青面積較大,且三四天也沒從青紫色向黃色轉變,最好及時就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