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5萬人研究證實:每天微信運動超過1萬步,不會有任何好處對于久坐不動的人來說,最容易執行的運動可能就是走路了。 之前的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每天萬步走,活到99。 其實這個數字的來源沒有科學依據,純粹是出于營銷目的 。 半個世紀前,日本Yamasa鐘表儀器公司為了利用1964年東京奧運會帶來的商機,推出了一種名為“萬步計”的計步器。 這個整數好記,聽起來又能成為一個可實現的目標,所以更適合傳播。 但是對健康來說,只有正確的數據才能鼓勵每個人進行科學的運動,從而避免目標過高讓人邁不開腿。因此最近幾年,科學家們一致在確認這個健康的步數值。 去年,流行病學家阿曼達·帕魯克和她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生活在美國各地的2000多名中年人。他們發現,每天至少走7000步,可以將過早死亡的幾率降低50%至70%。 不過這個數據還是不夠精確,如果“至少”能降低這么多風險,那做得更多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最新的薈萃分析收集了來自亞洲、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的47471名成年人的健康和步數信息。得出了一個更接近的數字: 6000步,具體取決于您的年齡。 具體來說,老年人(≥60 歲)的風險穩定在每天大約 6000-8000 步。 對于年輕人(年齡 <60 歲),每天大約 8000-10000 步。 按年齡組劃分的每日步數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 “我們看到的是,隨著步數的增加,風險逐漸降低,直到它趨于平穩。” 帕魯克說,多做并不會降低死亡風險,甚至可能帶來危險。 此前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在接受《防癌的真相》采訪時也提到,老年人存在過度運動現象。 “群里今天曬我3萬步,明天他曬4萬步,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研究認為,你每天走7000步就夠了,再往前走,那就過度磨損,費關節了。” 好消息是,6000步這個數字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量也是一致的,這次的研究中也涉及了 亞洲的數據,這么看來,應該是很適合中國人的一個數字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生來就是要行走的。進化磨練了我們長距離行走的生理機能,當我們像鐘擺一樣來回移動以尋找食物和水時,很容易散熱。 這意味著我們的新陳代謝、心血管健康、對骨骼和肌肉的影響,甚至我們的心理健康都和步行息息相關,它能幫助我們活得更長久、更健康、更快樂。 不過,研究小組也提醒,運動質量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實在抽不出時間走路,那也可以從其他運動中獲益,比如每天半小時的高強度運動。 在老年時進行一些力量訓練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保持敏銳,心臟和骨骼保持健康和強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