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兩會即將閉幕,兩會代表陸續就各類社會關注的議題發表了提案和建議。
在人大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兩會代表更是針對醫療器械、數字醫療及智慧養老等問題建言獻策。
▍推進智能化建設,實現智慧養老服務
今年1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顯示,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4.2%。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為“老齡社會”,超過20%為“超老齡社會”,這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
隨之而來的,是社會養老壓力進一步凸顯,未來社會保障體系將面臨空前挑戰,如何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
為積極應對老齡社會,多位兩會代表提出推進智慧養老的建議。
今年是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連續第二十年參加全國兩會。在本屆會議上,劉慶峰圍繞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醫療、養老、無障礙溝通等方面提交了八份建議。
近年來,科大訊飛對智慧養老多有關注,推出多項科技助老、科技樂老智能化產品。早在2020年,科大訊飛便參與過天津市智慧養老體系的建設,承建了“天津銀發智能服務平臺”,根據天津市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為獨居老人提供了涵蓋應急保障、隨身監護、健康管理、運動社交等多種功能融合的一站式健康養老方案。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推進老齡守護方面,劉慶峰提出以下建議:
1、針對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現狀,加速推進康養機器人的成果轉化,推進在康復訓練和安全監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推動陪伴機器人專項課題,尤其加強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
3、以健康狀況取代年齡約束,擴大老年文化服務和健身服務供給,營造優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圍。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共提交了五份建議,涉及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家電產業提質增效、推動中國生命周期數據庫建設、設立“中國工程師節”、推廣無液氦技術在醫療領域運用等多個話題。美的在智能家居適老化這條路上探索已久,早在2016年便開啟了老齡化研究。近年來,陸續發布了多款智能化的適老家居產品,包括熱水器、燃氣灶、抽油煙機等多款廚衛用品,并參與制定了《智能家用電器的適老化技術》等多項適老家居產品標準。針對如何快速普及智能家居適老化,李金波提出三方面建議:
1、結合城鄉差異、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適老化改造標準,建立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示范區。
2、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務型社會組織”的管理機制,切實營造老年人智能生活環境。
3、鼓勵和支持各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制定智能產品適老化設計標準,讓更多智能產品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和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委員、叮當快藥董事長楊文龍提交的提案,主要圍繞完善養老管理體系、推動智慧養老服務等話題。楊文龍表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高品質生活型轉變,因此,老齡服務產業和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國家養老體系有待完善、互聯網技術應用和老年健康產品開發有待加強、居家社區養老和優質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老年人醫保支付政策亟需改進等問題凸顯。1、建議成立國家級養老行政管理機構,統籌全國養老事業管理,推動養老服務從“生存保障型養老”向“高品質養老”發展。3、加快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融合發展,實現“醫檢藥保”互聯互通。▍推動國內藥械產業提質創新
近年來,國家對醫療器械行業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政策層面亦有體現,支持力度較大。然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仍然存在供應鏈產能應急不足、技術儲備少、關鍵技術“卡脖子”及短期研發能力差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國內醫藥行業研發支出普遍不高,與國外企業差距較大,但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能推動我國創新藥物的研發進程,是國家醫藥行業的既定戰略。因此,醫療器械、醫藥相關話題今年仍是熱議,多位兩會代表在會上提出了相關建議。作為微創醫療的掌門人,全國政協常委常兆華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有三份都與醫療器械產業相關,常兆華分別圍繞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技術審評、醫療器械企業跨行政區域配置生產資源、醫療器械企業研發階段資源共享三個話題提出了建議。就進一步完善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技術審評,統一全國相關審評尺度,常兆華提議如下:1、在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級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機構中推廣借鑒或直接采納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完善第二類醫療器械技術審評工作流程,確保技術審評質量。
2、加快推出更多的第二類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指導原則,統一各地對同一品種技術審評要求的尺度,以減少審評人員的個人認知與理解偏差造成的尺度不一致問題。
3、加強各地審評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加強對審評人員的專業能力培訓與考核,設立全國統一的考核及授權標準,審評人員經統一培訓、資格認定和授權后方可開展技術審評,以確保全國審評人員以均同的審評能力執行均平的審評標準。
4、推進各地技術審評信息化建設,增加信息透明度;鼓勵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資料進行電子化申報;對于以創新、優先特殊審批程序獲批的第二類醫療器械,建議其技術審評報告在全國范圍內予以公開。
5、建立會商復議機制,加強各地審評人員溝通交流與協同;如注冊申請人對省級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審評結論有疑問的,在形成不予注冊結論前,建議可由注冊申請人提出申請,由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統一組織會商及復議。
就推進醫療器械企業跨行政區域配置生產資源,常兆華提議如下:
1、加快落地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準許醫療器械企業在保持生產許可主體不變的情況下,跨行政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新增生產場地,并明確“申請-受理-審批-證后監管等”閉環流程和要求。
2、建立跨區域溝通及監管機制,明確區域監管機構間的情況通報,進一步深化區域監管協同,推行醫療器械企業檢查結果互認機制。
3、搭建國家級醫療器械企業信息數據平臺,建立統一的醫療器械產業數據庫及綜合監管平臺,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實現不同層級醫療器械監管部門數據的互聯互通,確保監管高質量和高效。
4、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督促生產企業加強產品全生產場所、全生產過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與企業跨行政區域配置生產資源活動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保持有效運行,確保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就允許醫療器械企業研發階段資源共享促進創新活力,常兆華提議如下:
1、建立和完善監管要求
2、落實醫療器械企業主體責任
3、推行醫療器械研發階段場地與設施不同企業間資源共享試點機制
先行先試并逐步復制推廣
今年兩會期間,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上海市委主委蔡威在圍繞大力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提質創新、提高兒童腫瘤疾病用藥可及性、加快發展我國注冊營養師專業人才隊伍、中醫藥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等多方面議題提出建議。蔡威表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藥品醫療器械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但對照當前形勢任務,藥品醫療器械產業還存在大而不強、龐而不精、結構不均等諸多困難挑戰。就大力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提質創新,蔡威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1、提升我國藥品醫療器械創新能力
2、進一步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產業改革開放
3、推動中醫藥產業與西醫藥并重發展、有機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司富春在今年兩會中提議堅持守正創新加快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他認為,加快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結合現代科技的創新和發展。為加強科技攻關解讀中醫藥,促進科創平臺建設,司富春建議運用現代多學科技術構建高水平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中醫藥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中醫藥基礎研究項目設立和投入,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疾病病機、診療規律、防治技術等攻關研究,運用當代國際前沿技術、現代科學方法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經驗和方藥,從中藥中篩選、研制新藥,科學闡明中藥藥效物質與作用機理,進一步闡明中醫藥對健康和疾病規律的認識,為臨床應用和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總結歷代中醫臨床實踐,提煉中醫新理論、新思路、新方法,創新基于中醫理論思維解決當代臨床問題的實踐模式。司富春提出,要加快建立更多高能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聯合共建多學科融合科創平臺,加快建設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室、中醫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加強中醫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等,促進科創平臺建設。為充分運用大數據介入中醫藥,開辟中醫藥數字化時代,司富春提議建立大數據系統服務中醫藥。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構建多維度的精準健康個體化大數據系統,包括生命表征系統數據、生命結構系統數據、生命活動系統數據等。運用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建立全國中醫藥數據標準和共享服務系統,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個體化的辨證精準防控和精準診療服務系統,不斷完善全生命周期科學技術體系。此外,加強數字化中醫藥研究和中醫藥儀器設備研發。設立數字化中醫藥研發項目,研發集“望聞問切”于一體的數字化人體信息采集設備和中醫診斷設備,將醫生望聞問切的內容數字化、定量化和客觀化,實現中醫診斷的信息化、標準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生物物理學家程京今年提出的三個建議均與中醫藥相關,他提議國家應該考慮盡快建立一個針對中醫藥發展的國家中醫藥交叉創新中心,或者是規模較大的國家實驗室。程京認為,想要推動中醫藥的持續發展,如果僅僅依靠中醫、中藥領域自身的專業人員難以實現,一定要借助其他學科的力量,比如生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化工、材料科學技術等,都需要加入進來助力中醫藥的發展。▍加快醫療信息化體系建設,打破“數據孤島”
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仍處于臨床信息化應用階段,只有少數醫院步入數據整合階段,“數據孤島”現象仍廣泛存在。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在“十四五”時期將全面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醫院信息化、公共衛生信息化、醫療保障信息化、新興技術應用和監管等方面的建設。醫療信息化體系建設任重道遠。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主任醫師敖虎山就社會急救、醫療健康大數據、鄉村醫療保障體系、心血管麻醉學科等方面話題提出了四份提案。他建議,打通“數據孤島”,推動建立醫療行業“數據銀行”,以數字化建設提升群眾看病滿意度。敖虎山認為,目前我國醫療行業數字化存在兩個突出的弊端,即醫院之間的數據信息不共享、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共享渠道不暢通。在目前的醫院信息化系統中,患者生命體征、影像檢驗報告、互聯網診療記錄、藥品使用等數據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各種不同的基礎數據宛如一個個“數據孤島”,難以互聯互通。為打破“數據孤島”現象,建立健康共同體,敖虎山提出了以下六方面建議:
在劉慶峰今年的提案中,對慢性病管理相關議題亦有涉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應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推動分級診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治納入了專項行動。自2018年起,訊飛醫療與界首市人民醫院合作,將人工智能切入高血壓管理工作,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沉淀的慢病管理數據的慢病管理系統,界首人機耦合慢病協管模式已獲得安徽醫學科學研究院與安醫大聯合實驗認證。就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劉慶峰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基于智醫助理在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慢性病管理服務質量中已取得的成效,在安徽召開全國現場會。
2、將智能語音作為公共衛生服務手段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3、出臺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相關應用相關管理規范評價標準及考核要求,并將基層人工智能精細化慢病管理服務納入醫保收費目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首席科學家、瑞金醫院終身教授陳賽娟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兩項提案,主要圍繞發展重大疾病專病數據庫與推進基于“第二代測序”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LDT)開展兩個話題。隨著醫學科技與信息技術在診療過程中的不斷深入應用,醫院的診療數據及病理、影像等生物醫學數據快速增長,依靠這些數據,可以對疾病進行細化分層,使得醫學研究的重點聚焦在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負擔,嚴重影響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上。因此,建設國家級、標準化、可共享符合倫理規范的整合臨床表型、疾病診療信息、臨床樣本及其生命組學信息等多層次的重大疾病專病數據庫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建立國家級重大疾病專病數據庫平臺,制定專病數據集標準
▍生物科技新技術的規范化應用與高質量發展
下一代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以通量高、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技術優勢在臨床疾病分子診斷方面發揮了獨特的功能。NGS檢測不僅在臨床治療中有巨大需求,且具有價廉物美、敏感快速和精準分型的優勢,但是,從相關部門管理角度出發,認為醫療機構缺乏NSG臨床診斷資質許可,因而臨床得不到及時診斷應用。第三方檢測機構蓬勃發展,但水平良莠不齊、臨床專業知識缺乏,無統一的質控體系;以盈利為目的,收費昂貴標準不一,這些問題導致巨大的醫療安全和腐敗隱患。因此,陳賽娟委員建議,在國家相關規定下,有步驟試點推進NGS檢測的在醫療機構臨床應用,并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盡快開展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簡稱“LDT”)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院長、賽萊拉董事長陳海佳提議,打造大灣區全球干細胞科技創新高地。有關推進干細胞產業發展的建議在往屆兩會中也常被提起,衛健委官網近期發布的“關于推動干細胞臨床轉化應用規范化發展的提案”答復函與“關于進一步推進我國干細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答復函中,都提及“將切實推動干細胞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干細胞研究領域為保障人民健康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