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想生娃卻懷不上,成為不少育齡家庭的困擾。近日,北京市宣布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打響了輔助生殖邁入醫保的“第一槍”。此舉引起社會熱議:不孕不育家庭的負擔能減輕多少?醫保支付后能否提高生育率?
從2022年3月26日起,在門診治療中常見的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北京醫保甲類報銷范圍。北京市醫保局供圖
全國首個!輔助生殖納入醫保
近日,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下發《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將門診治療中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
這意味著,北京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地區。
根據《通知》要求,這一政策自3月26日起執行,適用于北京市15家具有輔助生殖資質的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非公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則參照執行。
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顯示,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的輔助生殖技術的項目價格從180元到5050元不等,項目類型涵蓋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與培養等多種醫療服務。
有媒體報道稱,醫保政策落地后,從實驗室的胚胎培養到胚胎移植這個周期的治療大約將節省10000元到14000元不等。
輔助生殖有多貴?三代試管嬰兒單周期超十萬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為7%-10%,有不到20%的患者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
在輔助生殖的技術中心,需求量最大的就是試管嬰兒技術,但試管嬰兒治療的收費項目多且昂貴、周期時間長,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
家在廣州的茉莉今年32歲,結婚5年還沒有生娃,她和丈夫走上了試管嬰兒的道路。“已經嘗試了兩次,前前后后花了十來萬。”去年年底,茉莉第三次進行試管嬰兒的治療,終于得到了成功受孕的喜訊。
多位曾經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家庭表示,在目前尚未納入醫保的地區,一代、二代試管嬰兒單周期治療大概需花費3-5萬元,三代試管嬰兒的費用更高,每個周期治療費用甚至達到十幾萬元。
單周期價格對于不少家庭來說已經較為昂貴,不少患者甚至需要兩次或兩次以上周期才能受孕成功。
廣東省人民醫院婦產科生殖科主任醫師王海英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她所在的中心)做一次試管,大概是花4萬人民幣的水平。主要的費用包括一些輔助生育前的身體評估,是否有遺傳病、是否能夠生育等身體檢測,還包括促排卵的藥物、取卵的費用、胚胎的培養,最后胚胎的移植。“這些費用加起來,在一次促排卵當中,大概是4萬(元)人民幣左右。”
輔助生殖邁入“醫保支付”生育率能否提高?
近年來,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呼聲并不鮮見,不少不孕不育家庭也翹首以待。
事實上,去年9月,國家醫保局在答復人大代表建議時表示,國家醫保局將指導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有專家表示,北京作為首個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的地區,相關措施的實施將對全國其他地方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馮文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去年開始,很多政策出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示范,這對于解決大的生育問題,讓更多的人想生孩子能生出來,進而提升生育水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助推。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醫師孫偉對媒體表示,試管嬰兒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是比較重的,所以如果其中一些項目納入醫保幫助患者減輕負擔,或許能夠幫助刺激生育意愿。
但也有專家對這一措施能否提高生育率持較為審慎的態度。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中心專科主任徐艷文對媒體介紹:“已經生了二孩的媽媽來咨詢生三娃比較少,來的主要是已經有胚胎冷凍在生殖中心的患者。”
徐艷文表示,再生一個孩子關乎的不僅僅是生育這個環節本身,還關乎養育、教育等多個環節,這也是許多家庭考慮再生育的重要因素。
輔助生殖集采式納入醫保,這10條極簡點評不能不看!
2022年2月21日,“北京率先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的消息引起業內熱議,眾多輔助生殖概念股也聞風而動、紛紛漲停。諸多媒體也及時跟進,梳理報道了這一堪稱“輔助生殖領域里程碑”的重磅新聞。
根據北京市醫保局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京醫保發【2022】7號),將門診治療中原先純自費的常用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而且是直接納入甲類報銷范圍,該政策將于2022年3月26日正式執行(詳見文末附表)。
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均以梳理政策、采訪報道為主,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將該政策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影響都講清楚,包括電話采訪過掌柜的新聞稿中,也無法將掌柜觀點全部展現。
01行業
這當然是利好,極其難得的大利好。要知道,這可是在地主家沒余糧的情況下開的倉。
(這也就明白了,這次為啥不是從國家層面而是從醫保基金有保障的北京率先開倉)
02需求
對中產階級尤其是農村患者需求確有較大促進作用。為國生娃,傳宗接代,省錢了嘛。
(高端患者尤其是有代孕、入外籍和性別篩選等特殊需求的出國群體基本不受影響)
03供給
頭部效應更加顯著,進一步強化了公立醫院生殖中心優勢。純民營機構大多無醫保。
(公立醫院有醫保先行時間窗口,窗口會逐步關上,最終還得拼成功率和服務體驗)
04未來
其他省市尤其是經濟發達省市會率先跟進納入醫保,稀缺牌照也會進一步有序開放。
05競爭
輔助生殖競爭趨于火熱,從搶牌照轉向搶專家團隊,從搶專家團隊轉向搶運營團隊。
06資本
將迎來并購小高潮,僅有不可名狀資源的新入局者大多只是替頭部玩家拿了個牌照。
07區域
發達區域要好過邊遠區域,即便是博鰲等先行區,光有牌照沒特定政策依然很艱難。
08醫生
婦產科、泌尿外科醫生轉輔助生殖將越來越多,入行雖不難,上手也簡單,做精難。
(婦科、男科醫生長期背負的沉重歷史包袱,總算有機會在輔助生殖領域中甩一甩了)
09患者
擦亮眼睛,選專家遠比選醫院靠譜,患者畢竟要的是娃,健康聰明的娃,而不是省錢。
(凡是不分年齡談成功率都是耍流氓,患者要的不是受精成功率,而是分娩成功率)
10運營
獲客依然是“老大難”,形成可復制的獲客模式更是難上加難。私域和體驗兩手都要硬。
(婦科男科尤其是不孕不育運營高手的春天要來了,打造醫生IP的MCN機構要火)
如果說,沒有輔助生殖牌照的婦產醫院,如今的境遇和地位,就好比不能賺錢的中年男人。
那擁有牌照卻做不起來周期數,未來的境遇和地位,就好比守著金飯碗討飯的敗家富少爺。
多數公立醫院生殖中心周期數低于1000個,就好比贏在起跑線卻輸在半路上的無能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