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榮猛:感控人員要集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于一身北京3月3日電戴、勤洗手、多通風,疫情讓我們對預防傳染病有了更為深刻的意識和體驗。對于醫院這一易發交叉感染的“警戒區”,該如何做好感染防控,以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呢?近日,新華網專訪了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請他來為我們做感染防控方面的深度科普。作為一直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追疫人”,蔣榮猛多年來與多種兇險傳染病激戰,對感控工作有著深入研究和深刻認識。 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做客新華網 醫院感染防控不僅局限在醫院 新華網:疫情的考驗給院感防控帶來哪些新的挑戰和思考? 蔣榮猛: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們抗疫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跟醫院感染防控是分不開的。我們在一線處置當中發現,醫院感染防控有以下幾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一,對醫院感染的防控重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綜合醫院,對人流、物流和空氣流仍然缺乏完全分開,很多都是交叉在一起的,這樣先天就給醫院感染創造了環境。醫院是個公共場所,什么人都會來,包括員工、患者、陪同人員以及其他各類人員都匯集到醫院,人員復雜。來到醫院的這些人里如果有一個陽性,感染擴散風險非常大。醫院比社區擴散的風險高三到六倍。 第二,醫院感染防控隊伍需要提升。一是專業性需要提升,包括管理和技術。同時在院感隊伍方面,人員數量不足。 針對這些挑戰,第一,提高對院感防控的重視。院感防控雖然是醫院的事,但是從傳染來講,醫院只是傳染的一個環節,應該放到整個防控體系里考慮,不管是醫院層面還是政府層面,都要重視。第二,提高專業隊伍,讓專業隊伍發揮專業作用。院感工作中包括消毒、隔離、防控裝備,是否有效要進行評估,例如手衛生、消毒是不是做到位了,隔離點的設置是不是合理。醫院感染防控不僅局限在醫院層面,應該擴散到只要有病人出現的場所都應該有院感防控的措施,比如120急救,司機和救護人員也要做好。 有力控制發生傳染的各環節 新華網:院感防控的關鍵在哪?對于感控工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甚至教訓? 蔣榮猛:任何傳染病都有其規律可循的,比如傳染病流行必須有三個環節: 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缺了任何一個,傳染病就不可能流行,所以針對傳染病防控以及醫院感染防控,都是針對這三個環節來做工作:第一,管理傳染源。不讓傳染源對外擴散,就是隔離,隔離場所一定要符合要求,不能出現空氣和其他地方有交叉和對流,否則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就會擴散到其他空間,所以要做好隔離措施。第二,切斷傳播途徑。傳染病要傳給下一個人一定要有傳染途徑,比如呼吸道、血液、經口傳播等,就是接觸,不論直接還是間接,在院感防控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切斷傳播途徑,比如做好手衛生,戴好口罩,都是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第三,易感人群。 與目前的要求和需求相比,很多醫院的院感防控機制相對滯后,一些措施、硬件并沒有匹配上,我們強調幾方面:一是環境布局合理,避免傳染源擴散。二是結合傳播途徑,讓醫務人員、患者以及陪同人員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在醫院時的行為要符合院感防控要求,這樣就不會被感染。怎么把這些事情做到規范,肯定是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需要不斷培訓、考核、監督和檢查。 感控人員要集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于一身 新華網:國家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控人員配備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對感控人員的配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您看來,感控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 蔣榮猛:專業人員要集管理和專業于一身。感控人員不僅需要專業能力,比如穿防控裝備、病原體監測、器械消毒等。院感發生是一個結果,但是發生院感的環節非常多,醫院的所有部門、所有人、所有操作,如果存在不規范、不恰當,都有可能發生院感,感控部門要管這么多事的時候,它同時又是一個管理部門,需要協調各個部門把相應的流程、人員的行為和操作規范符合標準和要求。這個要求是很高的,是集專業技術和管理、協調能力于一體的專業。 感控工作為醫院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新華網:感控人員會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醫學人才嗎? 蔣榮猛:“健康中國”提出預防為主,院感也是一樣,一定是把工作做在前面,最大程度地減少院感的發生,直接受益的是患者和整個醫院。少發生感染,患者住院時間會縮短,花費會減少,醫院可以增加周轉,這樣效率就提高了。如果發生一個傳染病,醫院可能面臨停診,這個損失是可以計算出來的。院感是不掙錢的,都是花錢的,但實際上是為醫院節約了大量資源。從前景來看,院感這個專業和消防類似,是為醫院安全運行保駕護航的。 操作不規范容易引發感染 新華網:在《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中,一項關于院感的改進目標是“降低血管內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率”。常見的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蔣榮猛:血管內導管是需要長期留置的,應用于醫療治療目的。這些管子是外來的,進入血管以后,相當于外界和人體建立了一個通道,空氣不可能做到完全潔凈,再加上人皮膚上有一些病毒、細菌,所以容易感染,這是天然的因素。尤其是住在ICU的病人,本身抵抗力低下,更容易發生感染。 當然,這些因素可以通過一些辦法減少或者避免的。這些都涉及到院感的操作規范,比如導管多長時間需要消毒,操作時要注意手衛生。所以在日常行為當中就要規范,只要不規范就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感染。 嚴格規范操作,降低血管導管感染 新華網:如何降低血管導管相關感染? 蔣榮猛:第一,血管內導管能不放盡量不放,一定是結合病人需要放置。第二,只要病人好轉,盡快拔出,時間越長,感染率就會增加。第三,日常當中做好手衛生,這一點非常重要。第四,給患者日常皮膚做好消毒,每天對周圍皮膚進行清洗,把患者本身皮膚的細菌降下來。 要規范我們的行為,按照標準的操作流程去做好導管的護理。 新華網:作為國家感染質控中心專家,在您看來,如何從質控中心的角度出發,幫助各醫療機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血管導管相關感染情況? 蔣榮猛:核心還是操作和行為的規范。從質控角度來說,就是怎樣把日常行為和操作用一些質控指標的形式體現出來。因為指標是客觀的,是可以量化的。 例如,評估導管護理的手衛生是不是做得好,評價有兩個參數:一是手衛生的時機,就是什么時候該做手衛生,接觸病人前后要做手衛生,如果該做的沒有做,就是不合格。二是規范,手衛生做了,但是不規范,那么跟沒做一樣,仍然有感染的風險。那如何制定指標,又切實可評價?我們通過科室快速手消的消耗量來評估:根據實際情況所需要的平均數,制定一個標準,如果低于這個標準,說明手衛生是沒有做好的,比如每天每床只有3毫升、5毫升,那肯定是不達標的。所以需要專家拿出切實可行的標準,來評估和反映他的操作行為是否規范。 制定指標后,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訓考核,讓一線的醫務人員知道自己的行為如果不規范會給患者帶來哪些影響,讓他自覺地來做這件事情,提高意識,把感控意識融到日常行為當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