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專家呼吁警惕悄悄“偷走”視力的眼病——青光眼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青光眼患者由于眼內壓力間斷或持續升高,視神經供血不足,繼而出現視神經逐漸萎縮、神經細胞逐漸凋亡,從而造成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甚至永久失明等不可挽回的損傷。 “在目前的醫學技術下,神經的損傷不可再生。因此對于青光眼已經造成的神經損傷導致的視功能和視野缺損,是不可逆轉的。”今年3月6日-12日是15個“世界青光眼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眼科中心主任朱思泉教授提醒大家注意我國高發的、悄悄“偷走”視力的眼病——青光眼。 青光眼損傷不可逆 及早篩查才是關鍵 目前,青光眼主要分為原發性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兒童青光眼。青光眼的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而視力和視野卻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走”。當青光眼突然“爆發”或悄悄進展時可能會出現眼紅眼痛、視力下降、眼脹頭痛、惡心嘔吐、視物呈現“彩虹圈”、視野縮小等表現。 朱思泉表示,由于青光眼損傷的不可逆性,防患于未然,及早篩查才是關鍵。健康人群應保持每年進行系統的眼科檢查,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和已確診的青光眼患者,應適當提高檢查頻率,避免疾病的發生發展。 同時,朱思泉建議,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眼健康檢查,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日漸老化、膨脹進而擠壓房角,需要特別針對前房深度、房角形態、厚度、眼底及視野進行檢查。此外,老花眼和白內障也是不可忽視的“預警信號”,早期通過白內障摘除合并植入手術的治療,可以解決晶體過度膨脹的問題,從而避免青光眼的發生。而對于具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眼軸過長或過短、血壓血糖異常的高危人群,更是要提早篩查、適當縮短篩查周期。 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青光眼早期篩查 據悉,早期青光眼的眼底和視野檢查無明顯變化,而許多檢查都是依靠醫生的經驗進行,因此早期的不典型改變可能在臨床上會被遺漏。朱思泉表示,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AI)的出現在逐步解決這一難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深度學習建立青光眼篩查的算法模型。通過對患者眼部參數的提取,AI算法利用自行計算視杯與視盤輪廓和比值、盤沿寬度參數、視神經纖維層缺損等參數,綜合評估來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青光眼視神經損傷的風險。 “目前AI技術的篩查主要以眼底照片為主,未來綜合眼部前節和視野檢查等眼部情況的綜合判斷將為青光眼的早期篩查帶來福音。同時,利用高質量的AI算法和5G技術的不斷成熟,實施基于互聯網遠程閱片會診的包括青光眼在內的綜合眼病篩查,將是未來相對經濟的新型篩查模式。”朱思泉說。 堅持治療和定期隨訪是防止視功能損傷的重中之重 得了青光眼應該怎么治? 朱思泉介紹,對于青光眼已經造成的神經損傷導致的視功能和視野缺損,是不能痊愈的。治療的目的是盡可能阻止青光眼病情進展,減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喪失,維持視覺功能。治療方面主要以藥物、激光、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需配合眼壓及神經功能的監測,定期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 同時,朱思泉指出,青光眼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需要終身治療和隨訪的疾病。無論何種類型的青光眼,治療都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在治療后不僅需要定期監測眼壓,還需要進行視神經功能的檢查。 “即使眼壓正常,也不代表視神經的絕對安全。有些患者雖然眼壓正常,但通過眼底及視野的檢查發現視神經損傷還在繼續,則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患者需要一個新的治療方案獲得更低的目標眼壓,并持續監測神經功能的變化。因此,堅持治療和定期隨訪才是保護視神經、防止視功能損傷的重中之重。”朱思泉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