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315”,這些“坑”藥店年年踩!在備受社會關注的“315晚會”前夕,各地紛紛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從公布的案例來看,藥店出現的次數頻頻。 通過梳理近幾年“315晚會”以及各地曝光的案例,可以發現這些年藥店在“315”案例中涉及的違規違法行為基本一致。雖然近年藥店合規水平不斷提到,但違規違法的行為偶有發生,這也為行業自律、合規化經營敲響了警鐘。 藥店頻被“點名” 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22年1月28日公布了《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在商品大類投訴數據中,醫藥及類投訴量為9849件,仍位居前十。醫療消費投訴是極其特殊的領域,因為醫療消費不僅關涉財產安全,更影響人身健康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在3月15日,各地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紛紛發布,藥店頻頻被“點名”。 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8件“3·15”食品藥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其中有一起披露了湖北松滋市某藥店涉嫌銷售假藥立案調查,經鑒定,涉案“阿司匹林腸溶片”為假藥。 江蘇發布6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一起提到無錫某藥店銷售的部分處方藥上張貼有“買5得6”“買4得5”等促銷字樣,部分甲類非處方藥藥品柜上張貼有“買3得4”促銷字樣。無錫市檢察院部署了全市范圍內的規范零售藥店買藥贈藥專項監督活動,督促職能部門依法查處存在違規買藥贈藥行為的零售藥店80余家。 陜西省發布10起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涉及藥店的有三起,包括違規銷售處方藥、銷售過期藥、違法醫藥廣告等。 山西省媒體還連續曝光了藥店違規銷售處方藥的情況。 同時,除了國家級、省級部門發布相關的案例外,各地方發布的案例中,涉及藥店的情況也不少。藥海南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瓊海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公布的2021年市場監管執法十大典型案例中,其中一起提到瓊海某藥店涉及構成混淆不正當競爭行為。 這些“坑”年年踩 根據曝光的案例可以看到,藥店這些年“315”曝光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違反疫情防控政策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藥店因違反相關規定頻頻被曝光、停業整頓,甚至關門。 近期,在青島市持續開展藥店疫情防控“雷霆行動”的進程中,全市共檢查藥店1675家次,派出檢查人員2638人次,約談藥店37家次,36家藥店限期整改,停業整頓9家。同時,按照市場監管部門規定,執法人員未來還將不定期開展排查,如發現有銷售“四類藥品”的零售藥店,責令停業整頓;對不執行暫停銷售要求的、并造成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由于藥店處于疫情防控第一線,藥店能否把相關政策落實,不僅關系到藥品安全問題,也涉及到疫情防控大局。事實上,因違反疫情防控規定而遭處罰的藥店并不少見。 二、銷售假藥、劣藥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消息,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立案辦理食藥安全公益訴訟案件3萬件,同比上升10%。其中,辦理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000多件,督促查處假藥劣藥和走私藥品1400余千克。 銷售假藥劣藥可以說是行業的“老大難”,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貴州省紫云縣檢察院、浙江省江山市檢察院分別針對抑菌霜和抗(抑)菌制劑類消毒產品違規添加藥品成分開展行政公益訴訟,兩案均涉及“消”字號產品抗(抑)菌制劑非法添加問題。 近日,山東某連鎖藥店旗下的多家門店,因當事人銷售假冒專利的藥品、涉嫌經營假冒專利的某口服液案,被集中處罰。 前面提到的湖北省松滋市某藥店涉嫌銷售假藥,頗有代表性。松滋市某藥店經營者黃某于2017年通過微信向他人購買無隨貨同行單的“波立維”“可定”“拜新同”“阿司匹林”等藥品,金額四萬余元。案件中,檢察機關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適用《藥品管理法》,確保藥品安全領域“處罰到人”制度的落實,防止違法行為人通過注銷工商登記等方式逃避責任追究。 類似的案例最近也出現過,藥店通過藥店同行“進貨”被罰了10萬元。 2021年7月份,三門峽市靈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靈寶市某藥店現場檢查時,發現該藥店經營的醫療器械醫用、彈性超過有效期,執法人員依法對上述醫療器械予以扣押并立案調查處理。 三、線上渠道退貨、退款難 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網上藥房,且不少線下藥房開設了網上藥店。這個過程中,O2O服務的滿意度,就成了消費者“吐槽”的重點。 有消費者在投訴平臺“黑貓投訴”表示,在O2O平臺上某藥店購買了產品,到貨后發現產品有所破損,要求退貨賠償,但未得到回應。還有一些大型連鎖藥店線上藥店被投訴會員積分管理有瑕疵、線上和線下價格不一致等問題。 此外,有不少消費者投訴平臺存在商品質量不佳、購買配送超時、拖延退款等問題。 四、價格差異 一直以來,藥品價格差異大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有顧客在網上投訴“藥價高得離譜”,該名顧客買了一盒健胃消食片和一瓶維生素C,一共86.5元。去別的藥店找到相同規格的,分別賣22元和31元。 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藥店藥價是市場自主定價,自負盈虧,定價多少是市場行為,但由于顧客對醫藥價格高度敏感,藥品價格也成為了“投訴”的重點。 此前,包括線上線下藥價差異大被投訴,也有被投訴到街道辦最后降價的案例。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外發布2022年“共促消費公平”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數據表明,不少消費者對“醫藥及醫療用品”價格表現敏感。多數消費者認為未來消費會越來越公平,但需警惕“經營者誠信意識差”“消費信息不透明”等阻礙因素。 五、網絡違規售藥 由于網絡的興起,網絡售藥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趨勢,不過由于合規的原因,網上售藥頻頻曝出負面新聞。 其中,虛假廣告、無資質、違規售藥成為最突出的問題。根據去年315晚會的報道,有機構選取17家網上藥店和117種禁售或高風險處方藥集中購買測試調查,發現一些網上藥店不僅存在銷售精神藥品等網絡禁售藥品的違法行為,還存在電子處方不規范、促銷處方藥等現象。據調查,某第三方平臺可輕松開得超過7天用量的局部麻醉藥利多卡因氣霧劑,全程沒有任何人工問診過程,不少網上藥店還推出了花樣繁多的促銷優惠政策。 此外,由于不少實體藥店都開設了網上藥店,在網絡銷售時未嚴格落實“四類藥品”購藥實名登記和信息上報制度被曝光的案例也不少。 直播帶貨的興起,直播帶貨違規的情況屢見不鮮。 中國消費者協會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對國內消費環境總體表示放心,約六成受訪者對國內互聯網經濟發展規范程度表示認可,但消費者對線上企業經營者的信任度低于線下企業經營者。 六、違規銷售處方藥 無論是線上和實體藥店,違規銷售處方藥的情況都比較突出。在山西媒體曝光藥店違規銷售處方藥的情況來看,涉及的問題包括執業藥師不在崗銷售處方藥、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藥店工作人員頂替問診、審方流程如同虛設、執業藥師“掛證”等。 各地也開展了多形式的零售藥店違規銷售處方藥專項整治行動,涉及的藥店數量也較多。自去年12月以來,四川天府新區市場監管局緊密結合“春雷行動2022”執法行動,檢查零售藥店173家次,在檢查中發現涉嫌采用開架自選的方式陳列和銷售處方藥9家、涉嫌未憑處方銷售處方藥7家。 近日,太原市杏花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檢查藥店零售企業64家,發現違法違規銷售處方藥13家,下達警告11家,立案處罰2家。 從各地監管部門曝光的情況來看,由于執業藥師數量嚴重不足,部分藥店為了追求更大利潤,整治時嚴格按規定銷售,不整治的時候又違規操作。 七、違規宣傳 保健食品可以說是違規宣傳的“重災區”,中國消費者協會調查顯示,從消費者反映的最不滿意商品和服務類別來看,“保健品”和“中介服務”連續兩年居于首位。 2021年9月,顧客吳小姐在某藥店購買了中藥調理包,但是堅持服用了半年都沒有達到商家宣傳的效果。根據投訴人吳小姐市場監管所提供的大量聊天記錄顯示,該藥店曾向吳小姐承諾,按吳小姐的情況,調配一個療程即可達到相應的效果。該商家還宣稱,在經過其改善的其他消費者,都是成功的。吳小姐在按療程改善過程中也多次向該藥店提出質疑,認為沒有效果,該藥店均表示按吳小姐反饋的情況及圖片來看目前已達到基礎效果,建議吳小姐堅持服用。 在調解過程中,雙方就是否有效果及是否效果顯著等問題產生較大分歧,經多次調解,該藥店最終同意退還8000元給吳小姐。 此前還有藥店使用“店長推薦”的宣傳字眼,被罰5000元。另外,消毒產品冒充藥品宣傳療效是藥店廣告宣傳中的典型違法行為,使用該類產品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隱患。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些“坑”實際也是在提醒著行業,合規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否則很可能會踩“坑”栽跟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