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報:公立醫院收入和門診費用增速,是GDP和CPI增速的2倍多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高端智庫”版刊登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怎么改》系列筆談。其中,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與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從“如何理解這一改革與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間的關系?”等角度進行了回答,并提出“讓價格經得起監測考核評估的檢驗,該降的價格應及時降下去,漲了的價格需看得到社會效益”“不能簡單地左手倒右手,片面地把醫療服務價格漲上去,稀釋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等觀點。以下為文章原文。原標題為《兼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醫療服務價格關系公立醫療機構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幸福指數。近年來,我國公立醫院迅速發展、快速擴張,相關經濟指標呈高速增長態勢。公立醫院收入和門急診次均費用的年均增速,分別比同期的GDP和CPI年均增速高出1倍多。放眼未來,醫療保障可持續面臨挑戰。我國老年人口上升比例較快,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下降,加之疾病譜變化、優質醫療資源需求上升等因素影響,醫保籌資和支出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群眾負擔總體穩定、醫保基金可承受、公立醫療機構健康發展可持續之間取得最優解,如何提升群眾在醫療保障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是堅持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面對紛繁復雜的利益格局和利益訴求,必須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深化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藥品耗材方面,通過集中帶量采購等制度創新,重塑了市場秩序和行業風氣,國家和地方聯動,擠水分、降價格,釋放了強烈的民生溫度,也為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創造了來之不易的機遇期。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作為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的“姊妹篇”,目的是推動治理創新、系統集成和提質增效,重構醫療服務價格治理格局,在促進公平、增進福祉、鼓勵創新、支持發展、防范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 從事業發展的角度看,醫療服務價格客觀上會表現出一定的增長性,但改革的內核是建立健全制度和體系,讓醫療服務價格管理進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加法減法都有據可循;讓價格變化的走勢與醫藥控費用、降成本的績效指標關聯,有保有壓、有升有降,不搞大水漫灌;讓價格變化的節奏受到啟動條件和約束條件的控制,不能想漲就漲、一漲再漲;讓價格經得起監測考核評估的檢驗,該降的價格應及時降下去,漲了的價格需看得到社會效益。最終還是落腳到使人民群眾能夠獲得高質量、有效率、能負擔的醫療衛生服務上來,不能簡單地左手倒右手,片面地把醫療服務價格漲上去,稀釋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促進創新進步和有效供給。目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要求加快攻克重要技術方面的“卡脖子”問題,在醫藥領域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國內公立醫院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的首要矛盾不再是低水平的可及性問題,而是優質醫療資源能不能加快擴容、能不能均衡布局、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好醫療服務價格的“度量衡”“信號燈”和“助力器”功能,引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支持薄弱學科發展,讓醫院靠服務質量吸引人,靠技術價值獲得回報,促進醫療資源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使人民群眾充分享有新技術紅利。 當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最終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既需要服務能力上臺階、醫療技術上水平,也需要把負擔控制在全社會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平衡好“醫院看得好病”和“群眾看得起病”的關系。讓技術要求高、難度大、風險高、充分體現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診療項目適當體現價格差異,把設備折舊占比高的檢查治療項目的價格水分擠出來,理順醫療服務項目間的比價關系,正向促進我國醫療水平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以改革的精神推進改革,實現價格治理新突破。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不是一個新命題。近幾年,各地圍繞調整優化醫療服務價格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特別是配合取消藥品和加成、實施集中帶量采購等專項工作,調整了多輪醫療服務價格。調價只是價格管理的一部分,公立醫院收入補償機制、財務管理、薪酬分配也需要同步改革,“十個指頭彈鋼琴”方能發揮改革最大成效。 為保障人民群眾獲得高質量、有效率、能負擔的醫療服務,我們必須遵循醫療事業發展規律,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醫療機構充分參與、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好價格工具自身的功能,在破除疏導深層次機制性矛盾上發力,為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盡力。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將是一個以點帶面、久久為功的過程,群眾能夠獲得更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醫院靠服務質量和技術價值獲得合理回報,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優化政策措施,將《試點方案》(編者注:指的是國家醫保局等八部門于今年9月初印發的《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描繪的改革圖景轉化為切實的民生成果,讓人民群眾醫療保障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隨著改革推進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