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燕紅:推進臨床專科能力持續提升 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正式印發,為醫療機構期間“十四五”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做客新華網,解讀“十四五”期間臨床專科建設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做客新華網 著力解決專科技術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新華網:“十四五”期間,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有哪些? 郭燕紅: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是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體系,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以及建設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措施。《“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制定和發布,是為了推進臨床專科能力進一步提升,著力解決醫療衛生服務在專科技術能力方面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 在規劃中,重點要加強五個方面的建設: 第一,提升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能力,特別是推動技術創新和轉化。在“十四五”時期,針對新技術研發能力有待增強的這一關鍵問題,希望通過專科能力建設,支持相關臨床專科加強臨床診療技術創新、應用與研究,特別是成果轉化。比如在精準醫療、再生醫學、生物醫學等前沿熱點、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同時,大力推進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發展,特別是大力扶持包括傳統內鏡治療、宮治療、介入治療、穿刺治療以及局部微創治療和改良外科手術方式在內的微創技術發展。同時,也通過適宜技術的不斷推廣,逐步實現內鏡和介入等診療技術在縣域內全覆蓋,讓先進技術能夠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第二,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均衡發展。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區域間醫療技術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對此,希望在不斷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總量的同時,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合理布局。相關建設項目應當與區域人口數量和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為基礎,向非省會城市和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促進區域間均衡發展。各地也要根據實際需求圍繞薄弱領域和支撐性專科加強建設,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第三,加強專科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專科建設和專科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總體來看,我國優秀臨床醫療人才仍然不足。我們提出要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并且以培養為主的原則,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包括頂尖人才、技術骨干、中堅力量與青年醫師等不同層級的專科人才梯隊。在優勢學科領域要注重醫學交叉領域以及再生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等復合創新團隊的建設,重點發展特色亞專科,在薄弱專業重點加強臨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造高質量的醫療團隊,促進專科技術能力不斷提升。 第四,優化醫療服務模式。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和要求呈現多層次的特點,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要更多聚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醫療服務。在專科建設當中,支持研究推廣像多學科診療MDT、快速康復技術以及醫防融合、中西醫結合等診療模式的具體應用,同時積極推動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加快人工智能和傳感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探索和實踐,利用線上和線下的服務接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連續的診療服務。同時,也爭取在諸如手術、3D打印和新醫學材料應用,以及智能輔助診療、遠程醫療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第五,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水平。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永遠是醫療衛生工作的核心,通過加強專科能力建設,進一步推廣醫療質量管理工具,持續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以醫療質量安全為循證依據,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有針對性地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安全。 在臨床專科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們希望所達到的目標是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的雙提升目標。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 新華網:專科能力建設對我國的醫療健康事業有哪些推動作用? 郭燕紅: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不斷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正是我們構建更高質量以及更為連續、更為公平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核心。 從醫療服務供給側來講,與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加強專科能力建設恰恰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在臨床專科建設方面將從三方面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增長的要求。 第一,以需求為導向均衡建設。我們要求在省級和市級層面,在進行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布局時就要根據人民群眾的疾病譜和看病就醫情況進行分析,特別是以區域人口分布為基礎,對各專科臨床分配項目進行指導,主要聚焦區域內老百姓的多發病、常見病,特別要聚焦在區域中異地就醫,也就是轉出病人所涉及到的一些專業。我們要有意識地解決老百姓區域間、省際間的異地就醫問題,要求聚焦老百姓異地就醫所關系到的病種以及醫療技術背后的支撐學科建設。 第二,補齊醫療資源短板。我們支持各地根據實際需求圍繞著短板弱項加強建設,比如從國家整體來看,產科、兒科、精神、感染是現在臨床專業中老百姓需求高,但相對存在短板的。還有一些支撐專業,如重癥、麻醉、病理、檢驗,還有與接續服務相關的,像老年護理、康復、安寧療護等。在加強建設的過程中既要有人才的培養,也要有服務模式的優化,還要增加基礎投入,包括加強質量安全管理等各種方式提高臨床專科服務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 第三,更為注重多層次推進。在國家、省級、市縣這些不同層面的建設方向是不一樣的,通過多各層次推進更好地擴大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覆蓋范圍。在國家層面,就是要建設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國家隊,在關鍵技術中要有突破,在一些關鍵領域中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以國家的專科能力建設項目更多的是聚焦國家隊的建設,樹醫學技術領域的高峰。在省級層面,主要圍繞著常見病、重大疾病來建設一批綜合能力較強的專科群,保證在省域內能夠解決一些重大疾病和疑難重癥。在縣域層面,聚焦縣域內的常見病、多發病,提高綜合能力,能夠使得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在縣域內解決。 在《規劃》中,我們提出了臨床重點專科“百千萬工程”。“百”是每年在國家層面支持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不低于150個,今年我們實際支持了全國245個項目建設;省級每年不低于1000個,縣級每年不低于2000個。“百千萬工程”實際上也是體現了通過分層次的專科能力建設,使得醫療技術水平有一個普遍提升,推進整體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技術水平能力提升和醫療質量安全水平的不斷提升。 對醫院感染采取“零容忍”態度 新華網:在《規劃》中,強調將質量安全作為一項核心原則。血管內相關血流感染是臨床常見的醫源性感染之一,降低血管導管感染的難點在哪? 郭燕紅:事實上,有了醫療行為就會發生醫院感染。醫院感染分為兩類,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所謂外源性感染就是我們常說的交叉感染,比如通過操作、通過物品的傳遞等造成的感染。通過手衛生、消毒、隔離等都是預防外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而內源性感染往往是一些條件致病菌所帶來的,比如免疫力低下或者通過一些操作帶入了細菌發生感染。醫院感染是不可能杜絕的,但我們追求“零容忍”的目標,也就是說通過有效的目標和措施把醫院感染降低到最低。 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臨床常見的醫源性感染之一。我們之所以高度重視有幾方面原因:第一,血管內導管是有創操作,感染幾率高。例如穿刺的部位、維護的過程,還有很多患者帶著導管回家,護理過程比較長,感染風險更高。第二,近年來血管內導管臨床應用越來越普遍,接受相關診療措施的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如腫瘤化療、腎病透析等,在為患者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同樣帶來了感染風險。第三,預防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的培訓還相對不足,比如對各類導管的使用指征、留置管的操作、使用與維護,包括對患者的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培訓力度。與預防和控制感染的需求相比,相關的培訓還顯得不能夠完全滿足臨床需求。 從管理和技術上共同防控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新華網:在政策上,如何進一步改善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郭燕紅:國家衛生健康委對于醫院衛生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一直高度重視。2006年,《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發布,對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管職責、對醫療機構的主體職責以及醫療機構的組織管理體系、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原則、醫務人員的培訓教育等都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醫院感染的很多領域,我們都不斷地加強技術規范和標準的不斷完善,對于血管導管相關感染也同樣如此。今年,國家衛健委印發了《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2021年版)》,包括了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的要求。在管理上,要求醫療機構設定相關規章制度以及要求醫務人員具備相應的能力,還包括對感染的監測和感染的持續改進等。在技術上,例如在置管前評估患者的適應征,選擇置管部位等;在置管中,對無菌操作的要求,醫務人員技術操作的相關規定;置管后也有相應的技術要求。這個指南為指導醫療機構做好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提供了一個遵循。醫療機構要根據技術指南,轉化為醫院里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指導醫務人員更好地預防和控制感染。 此外,從2021年起,我們推出“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以目標管理的模式推進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斷改善醫療質量,加大醫療安全管理力度。《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設定了十大目標,其中降低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就是一項涉及到各個科室的改進目標,我們也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級質控中心,以及行業組織和醫療機構共同努力,在改進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的過程中要成立專項改進工作小組,制定改進方案,加大對臨床相關醫務人員培訓,從而從多方面推進目標的持續改進。 總之,相關的預防和控制指南提供了規范的指引和遵循,改進目標就是把相關工作要求轉化為行業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行動。我們也期待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工作能夠真正有效預防和控制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使這項工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證醫療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