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省超級采購團啟動 心臟起搏器能降價多少? 集采倍道而進,22省的「超級采購團」揮起集采「大刀」,砍向了高值醫用耗材里的心臟起搏器。 10月18日,陜西省醫保局印發《省際聯盟省(區、兵團) 心臟起搏器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決定在陜西、甘肅、寧夏、新疆、新疆建設兵團、湖南、廣西、海南等地開展心臟起搏器集中帶量采購。此前,9月8日,京津冀與黑吉遼蒙晉魯豫川黔藏等地區組成「3 N」聯盟。于是,面向起搏器的22省「超級采購團」形成。 心臟起搏器被醫療界公認為是治療心臟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治療途徑,主要分為單腔、雙腔、三腔和三腔除顫四種。較低端的單腔起搏器價格為2萬~3萬元,較高端的三腔起搏器價格在10萬元左右,三腔除顫起搏器價格則為15萬到25萬元。 雙腔起搏器是國內市場主要應用類型,售價在5萬元左右。據《 2020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雙腔起搏器在所有類型起搏器中占比近70%。 「促進價格回歸合理水平,減輕患者負擔」,這是陜西7省聯盟心臟起搏器集采的總體要求,且其集采范圍正是中國市場應用類型較高的雙腔起搏器。 一月之間落地的「超級采購團」,將會對市場帶來何種影響? 這些「連正常心跳都是奢望」的人們—— 滲透率不足,臨床需求未滿足 中國老齡化進程加速,推動了心臟相關疾病發病率持續增高。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8》顯示,中國心衰患者達到500萬,中國35~74歲人群心力衰竭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九,且呈逐年上升態勢。 一般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心臟跳動每分鐘次數大于60次,但心律失常患者遠遠低于這個數字,正常的心跳成為他們的奢望。而植入心臟起搏器,是目前針對心動過緩唯一確切有效的治療方式。 「心臟沒有跳動意味著死亡,心臟起搏器對于心率慢的患者 ,可以幫助心臟跳動。」興化市人民心內科副主任韓世琴對界說。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心臟起搏器滲透率嚴重不足,許多臨床患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據眾成醫械大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內地起搏器植入量約為8萬臺,每百萬人口植入量為60臺,與香港地區的236臺差距明顯,而美國、日本更是達到1000臺。 患者集中于三甲醫院、患者的接受程度、起搏器費用等問題,醫保支付成為阻礙起搏器市場發展的「攔路虎」。 「心臟植入起搏器屬于微創手術,因涉及心臟及主干血管,故手術中的風險較大,屬于四級手術。」韓世琴說道。 而根據《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試行)》,四級手術即手術技術難度大、過程復雜、風險度大,可以說是難度最大的手術,只有副高級別以上醫師才有手術權限。 患者的主觀意愿,也更傾向于去三甲醫院做起搏器手術。現實情況中,因心臟起搏器手術屬于植入手術,使用年限很長,期間涉及到更換,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中國主流的雙腔起搏器價格在5萬元左右,以進口為主,也造成經濟負擔較重。 單腔心臟起搏器導線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僅單獨起搏心房或心室。雙腔心臟起搏器右心房和右心室均植入導線,能保持房室順序起搏。三腔心臟起搏器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或稱雙心室同步起搏,除右心房和右心室植入導線外,通過冠狀靜脈竇植入導線至左心室側靜脈或側后靜脈,由心外膜起搏左心室,恢復左、右心室同步活動。 腔數越多,越能準確模擬心臟跳動,研發生產壁壘越高。中國起搏器市場外資品牌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截至目前,國產起搏器僅集中在單腔和雙腔范圍內,三腔仍處于被外資壟斷狀態。 據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外資品牌第一梯隊,美敦力、雅培、波科分別占據43.0%、23.7%、17.8%,三巨頭合計占84.5%。再加上第二梯隊的百多力、索林集團,進口起搏器市場份額達到95.7%。 這其中獲批的國產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僅有創領心律、樂普醫學(秦明醫學)、先健科技3家,市場占有率僅5%左右。 另外從醫保支付的角度,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更為沉重。 江西省人民醫院醫保辦相關工作人員對健康界表示,心臟起搏器在南昌職工醫保最高可報銷15000元,超過最高限額部分由患者自付;農村醫保最高可報銷10000元,超過最高限額部分由患者自付。 由此可見,5萬左右/套的雙腔起搏器,患者自費就要3萬~4萬元,外加診療費、住院費、藥費會更高。 對于農村患者來講,自費經濟負擔是比較重的,對于經濟拮據的患者,可能影響生命健康安全。 市場增長快,壓價力度較弱 近年來中國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網上注冊系統的資料統計,2019年置入起搏器比2018年增長9.3%。 不過在起搏器市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價格也居高不下。2018年,中國心臟起搏器進口金額為1.61億美元,按照終端比出廠價高3到4倍計算,國內心臟起搏器市場在34億至44億元之間。 據海關總署2021年9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臺心臟起搏器的進口價約為13633元。但患者實際支付的價格是進口價的3倍以上,中間水分較多,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較重,呼吁降價的聲音也逐漸增多。 由此心臟起搏器集采在多省也開展起來:2020年安徽、青海、山東進行了心臟起搏器帶量,但相對降幅有限。 具體來看,安徽單腔、雙腔起搏器平均降幅為46.75%;青海雙腔心臟起搏器平均降幅為13%;福建雙腔心臟起搏器平均降幅為36.92%;山東集采平均降幅為51.86%。 顯而易見,降價幅度相較于高值醫用耗材里的冠脈支架、人工關節還是「大巫見小巫」:冠脈支架降價幅度90%以上,人工關節80%以上。 江蘇起搏器集采落地,患者受益 2021年9月初的無錫,陰雨連綿不斷。連續陰雨,導致路面濕滑,66歲的李秀芳在干農活時不慎摔倒,此后一個月,經常伴有陣發性胸悶、心悸伴黑朦暈厥。 家人不放心,隨即送往興化市人民醫院就診,確診為心律失常、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病3級(極高危),屬于要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一類適應癥。 最終,一個月后,李秀芳順利安全地完成了手術。 「目前感覺非常的好,身體恢復得也不錯,心跳也明顯了。」李秀芳對健康界說。 李秀芳所在的江蘇省已經開展了兩次心臟起搏器集采。2019年7月,江蘇省雙腔心臟起搏器平均降價15.86%,最高降幅為38.13%;2021年6月,在江蘇省開展的第五輪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聯盟帶量采購談判,起搏器平均降幅達60%,最高降幅69%,價格從五六萬元直降至2萬元左右。 韓世琴是負責此次李秀芳手術的主刀醫生,他對健康界表示,此次李秀芳安裝了臨時心臟起搏器和進口雙腔心臟起搏器,費用大概是2.5萬元左右,加上手術費住院費大概一共花3萬元左右,按照新農合比例將報銷50%~60%,李秀芳最終個人將支付接近1.8萬元左右。 「得益于江蘇開展的心臟起搏器集采,對比以往,此次李秀芳所花費用減少了5000元左右。」她說。 「國家的政策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太好了,為我們省了一大筆錢,特別感謝國家。」李秀芳說道。 「超級采購團」能壓下最低價嗎? 此前起搏器集采多以各省「單打獨斗」為主,此次京津冀「3 N」聯盟以及陜西八省聯盟的22省「超級采購團」,有望憑借地區涉及廣、產品需求量大的優勢,達到「以量換價,量價掛鉤」的效果,給產品贏得更多的降價空間,拿下最低價。 「心臟起搏器的用量和冠脈支架和人工關節相比,還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大幅度降價不太可能,因此可能也不會給市場帶來變局。」醫改專家徐毓才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強調。 「首先任何醫療用品的集采政策,作為醫務人員是期盼、支持的,有助于析清醫療服務的主體是醫療技術,而不是物品。集采還是應以科學、多方面權衡的態度去對待。」業內權威醫生對健康界表示,不同于冠脈支架市場國產廠家研發生產能力已經起來了,起搏器目前國產還沒有大規模崛起,現在假設相當一部分進口品牌集采出局,對于患者、競爭、科研創新是不利的。 該醫生認為,面對集采,進口大廠家應該是不愿意去犧牲質量的;那么硬幣的另一面卻是,進口品牌將會對中國市場的投入減少,在科研創新以及助力技術推廣層面,對中國肯定會削弱。 他最擔心的,還是國產廠家暫時沒站穩腳跟,又由于投入和預期效益差值不樂觀,各方面減少研發、產品創新動力,最后反而影響了國產技術、產品的進步。「無論起搏器降價幅度是多少,都應該把醫保報銷的比例提高,尤其是讓農村病人能夠負擔得起的醫保比例。」 健康界特約作者唐長冬表示,由于第一批支架集采改革效果,起搏器的集采市場是可以應對和有心理預期的。但是起搏器和支架不同的是,如果通過集采淘汰進口產品,由于國產品牌質量差異性,存在造成患者負擔的概率。 唐長東認為,健康行業面對生命的唯一性,不能以單純經濟觀點和價值屬性決定某一產品的選擇性。 「生命權屬于患者,患者和醫療機構的目標利益一致性都是挽救生命,不應該有太多干擾因素,才是尊重科學,尊重生命,尊重規律。」上述醫生如是說。 (文中李秀芳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