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7家縣級醫院全面升級 基層設備采購將放量 十四五規劃下發,超千家縣級醫院迎來新一輪升級! 名單確認,1497家縣級醫院全面升級 近日,國家衛健委、鄉村振興局、中央軍委等多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三級對口幫扶縣級醫院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要求,通過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持續推動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到2025年,對于常住人口超過5萬人的縣,至少有1所縣級醫院達到二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力爭達到二級甲等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對于常住人口不足5萬人的縣,力爭有1所縣級醫院達到二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 《方案》同步下發了本次對口幫扶的縣級醫院名單,共計1497家。也就意味著,未來4年內,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這批縣級醫院將成功升級,隨之增加的醫療設備配置容量也必然惠及諸多醫療器械廠家、商。 眾所周知,縣醫院受限于診療服務范圍,優秀的醫師、高精尖的大型醫療設備相對較少。但成功升級后,不論是醫療服務能力,還是中大型醫療設備的配置,都會有很大的突破。因此,這一波將要升級的縣醫院,對于相關地區的設備經銷商、廠家也顯得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這1497家縣級醫院,主要分布以脫貧縣為重點,兼顧自治縣、陸路邊境縣、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縣。 而在今年11月3日,國家衛生委辦公廳才發布 《關于印發“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也明確要挑選1000家縣級醫院,4年內全面加強專科能力、五大中心建設,持續加強醫療設備等硬件設備改造。 這1000家縣級醫院,也要求以脫貧地區、三區三州、原中央蘇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區為重點。 也就是說,這兩項國家級政策,勢必都將向這千家縣級醫院傾斜。 市場擴容超百億,后疫情時代“補短板”窗口期持續 早在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在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的部分,《方案》: 一是要求建設目標適應縣城城鎮化補短板需要,適度超前規劃布局,重點改善1所縣級醫院(含縣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則縣級醫院改造費用給監護儀、呼吸機、分析儀、彩超等醫療設備帶來的增量約30.79億元。 二是要求按照編制床位的2-5%設置重癥監護病床,“平時”可作為一般病床,按照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機等必要醫療設備,發生重大疫情時可立即轉換,則此項為監護儀、呼吸機、分析儀、彩超等醫療設備帶來的增量約56.88億元。一共帶來增量約87.67億元。 后疫情時代,縣域醫療的急救、重癥能力短板明顯,本次《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加強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等急診急救中心建設。提升受援醫院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能力、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等。 可以說,貧困縣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縣域醫療,勢必會進一步加大急救設備等基礎設備配置能力的提升。 百億財政資金,重點砸向這些醫院 針對貧困縣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縣域醫療,財政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 就在去年12月3日,國家財政部發布《財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下達2021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 25.86億元:用于支持縣域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開展的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 832個脫貧縣,按照400萬元/縣的標準予以補助,對其余脫貧縣按照200萬元/縣的標準予以補助,對中西都地區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縣按照200萬元/縣的標準予以補助。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今年中央財政首次對于縣級醫院撥款,早在2020年底,國家財政部、衛健委、中局發布《關于提前下達2020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 》。 為1971個縣、338個市、703個市轄區下達99.96億元補助資金,總計3012個市縣醫院覆蓋全國31省。 而各省市,也一直在加大投入。 去年9月初,在福建省衛健委發布的《福建省縣域醫共體能力提升項目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也表示,五年內全省25個薄弱縣(市)綜合醫院要全部達到二甲水平,且其中50%達到國家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相當于三級醫院水平)。 25個薄弱縣(市)綜合醫院分別按1300萬元、1100萬元、900萬元補助;34個一般縣(市、區)綜合醫院分別按800萬元、500萬元、400萬元、200萬元補助。無疑,政策與資金同步下發,全國大批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與診療能力發展步入快車道。 毫無疑問,政策 財政的雙重支持下,貧困縣以及中西部地區的縣域醫療,勢必會迎來新一輪市場配置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