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省發布DRG/DIP改革方案,影響大批械企 在新的醫保支付方式中,醫用耗材、藥品等從利潤項變為成本項,耗材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將得到極大改善。高性價比也將成為耗材、設備采購的重要指標。對企業而言,創新產品將比以往更需關注其真實臨床價值,不可替代性依然是重要競爭力。 醫保支付改革加速 近期,陜西、福建、安徽、遼寧、內蒙古等多省密集發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地動作。 根據去年11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整體行動計劃,從2022到2024年,要全面完成DRG/DIP付費方式改革任務,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付費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啟動試點地區不斷鞏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 在整體行動計劃的基礎上,各省也根據實際情況,細化了部分改革措施。部分地區改革的步調比較緊湊,時間計劃上快于國家醫保局的基礎要求。 例如,安徽省計劃,2022年底,全省17個統籌地區全面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實現統籌地區全覆蓋;2023年底,所有統籌地區基本實現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 其中,已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14個統籌地區要總結改革經驗,完善實施方案,推進實際付費穩定可持續。要推進新增地區支付方式改革。亳州市、池州市以及省直醫保在2022年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2022年底前啟動模擬付費;2023年6月底前實現實際付費。 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在國家DRG試點城市烏海市、DIP試點城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實現實際付費的基礎上,2022年其他11個統籌區全部實施DIP支付方式改革,實現統籌地區全覆蓋。統籌地區啟動DRG/DIP付費改革工作后,按兩年安排實現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全面覆蓋,2022年覆蓋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2023年覆蓋全部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此外,各省市也紛紛在醫療保障“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上海市醫療保障“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增強醫保支付對服務的導向作用,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成本,嚴控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在醫保總額預算框架下,推動形成“四位一體”(DRG、DIP、床日、人頭)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格局。 《四川省“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指出,推進DRG付費、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DIP付費改革,并對醫療機構的調整系數進行傾斜支持。 控費后,械企如何應對? 所謂DRG付費,就是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是按照疾病診斷、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法等因素,把病人分入臨床病癥與資源消耗相似的診斷相關組。在此基礎上,醫保按照相應的付費標準進行支付。DRG付費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目前有40多個國家將其應用于醫保定價或基金預算,是世界公認的較為先進和科學的支付方式之一。 DIP付費則是按病種分值付費,在總額預算機制下,根據年度醫保支付總額、醫保支付比例及各醫療機構病例的總分值計算點值,形成支付標準,對醫療機構每一病例實現標準化支付。 2019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先后啟動了30個城市的DRG付費國家試點和71個城市的DIP付費國家試點。2021年12月,國家醫保局確定了一批DRG/DIP示范點城市,共有32個地區納入名單。 作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正式由局部試點向全國鋪開的開端之年,2022年改革帶來的影響也將加速顯現。 DRG/DIP付費方式的推行相當于給醫院預設了成本天花板,精細化管理將成為醫院建設的重要一環,而下游的醫械也將面臨行業發展的轉變。 在新的醫保支付體系下,此前屬于盈利項的、醫用耗材等,都被劃入醫療成本之列。耗材使用、醫療設備配備等方面,在保障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對高性價比的考量可能會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當前,集中帶量采購工作仍在持續推進,大批臨床用量大、患者和醫保負擔重的高值耗材正逐步降價。對比之下,質優價廉的產品將會更受醫院的青睞。 與此同時,醫療行業的國產替代正持續升溫,在DRG/DIP改革中,國產器械的高性價比優勢將更加明顯。如果能夠在核心技術、生產工藝等關鍵領域進一步突破,國產品牌在這一輪的改革中也許能走得更遠。 當然無論進口還是國產,未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可替代性強而價格又比較高的產品,將處于明顯劣勢,逐步被篩選出來。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產品、技術成熟且價格合理的產品,其優勢地位也將更加凸顯。 顯然,新的醫保支付方式對醫械、耗材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行業環境中,企業勢能將更多的向醫患真實的臨床需求傾斜。而對于創新產品的布局,也應充分考量新產品對現有治療手段的替代價值,如何進一步提升患者生命質量,使醫療過程更加安全、高效,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此外,醫療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空白領域,以及尚未實現進口替代、關鍵技術還未突破的產品領域,仍是創新的重要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