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批大三甲醫院,數百名醫務人員被處罰!來源:國.家衛健委、檢驗醫學沙龍 12月2日至12月17日,國.家衛健委通報了3批被處罰的醫務人員。 01 15天,3批,112起案件 12月2日、12月10日以及1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各公布了一篇《部分機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三次通報一共公布了112起醫學科研誠信案件的調查處理結果。
12月17日的通報,已經是自6月8日通報**批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的半年來的第12批通報。截至目前共通報了275起案件,處罰超千名醫務人員。 科研失信行為,是指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科學研究行為準則與規范的行為,包括: (一)抄襲、剽竊、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項目申請書; (二)編造研究過程,偽造、篡改研究數據、圖表、結論、檢測報告或用戶使用報告; (三)買賣、代寫論文或項目申請書,虛構同行評議專家及評議意見; (四)以故意提供虛假信息等弄虛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賄賂、利益交換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科研活動審批,獲取科技計劃項目(專項、基金等)、科研經費、獎勵、榮譽、職務職稱等; (五)違反科研倫理規范; (六)違反獎勵、專利等研究成果署名及論文發表規范; (七)其他科研失信行為。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公開通報中主要涉及的學術不端問題有:代寫、代投論文,購買論文數據,數據、圖片造假,篡改等; 醫務人員受到的處罰包括:撤銷職稱,行政降級、取消數年項目申報、立項、評獎、職稱晉升等活動資格等。 02 “中間人”**被通報處罰 在近半年來的通報中,被通報處理的人員一般都是**作者、通訊作者、其他作者等。 而在12月2日的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通報中,提及了論文造假事件里的第三方中間聯系人,并作出相應處罰。❖江蘇省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吳曉英為通訊作者、陸曉春為**作者發表的論文“LncRNA LINP1 Promotes Proliferation and Inhibits Apoptosis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Repressing RBM5”,經查,系參與作者周海云聯系第三方機構代寫代發的學術不端行為。對相關責任人作出處理如下: 1.對通訊作者吳曉英、**作者陸曉春:通報批評,追回報銷的版面費和獎勵并處罰金,取消3年內晉升職稱、競聘資格,取消5年內申報科技項目、科技獎勵、評優評先、科技人才等資格。 2.對參與作者(并作為第三方聯系的中間人)周海云:黨內警告,降級(專技崗位由十級降聘至十一級),通報批評,調至基層醫療單位服務六個月,取消5年內晉升職稱、競聘、申報科技項目、科技獎勵、科技人才稱號和評優評先資格。 ❖江蘇省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魯杰為通訊作者、左常陽為**作者發表的論文“Circular RNA circ-SMAD7 promoted gli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by upregulating PCNA”,經查,系中間人田志剛聯系第三方機構代寫代發的學術不端行為。對相關責任人作出處理如下: 1.對通訊作者魯杰、**作者左常陽:通報批評,追回報銷的版面費和科技獎勵并處罰金,取消3年內晉升職稱、競聘資格,取消5年內申報科技項目、科技獎勵、科技人才稱號和評優評先等資格。 2.對第三方中間聯系人田志剛:黨內警告,通報批評,降級(專技崗位由七級降聘至八級),調離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取消5年內晉升職稱、申報科技項目、科技獎勵、科技人才稱號和評優評先等資格。這也是自國.家衛健委公開通報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以來,**提及并處罰第三方中間聯系人。 03 科技部開發AI工具監測論文造假,查處力度仍在提升 今年6月3日公布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是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部等多個部門共同印發的,因此在衛健委查處科研不誠信的同時,科技部也通報了多個批次的科研誠信案例,并且也幾乎都是醫學科研誠信案件。
12 月 1 日,科技部再次對近期查處的論文造假有關情況進行了通報,并且在通報中還透露了一個消息:為加大對論文造假的查處力度,科技部建立了主動發現機制,開發了智能工具,對近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開展監測分析,及時發現論文中的學術不端問題線索,交相關主管部門和單位依規調查處理。
自今年6月3日,衛健委開設“醫學科研誠信專欄”以來,公開通報的頻率越來越高,從一月一次到半月一次,而到了12月已經是接近一周一次了。
而12月2日對論文造假事件里的第三方聯系中間人的通報和處罰,則說明了對于醫學科研誠信案件涉案人員的打擊范圍越來越廣了。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國.家對于科研不誠信行為的查處力度越來越強,并且仍在提升。 《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中明確表明,科研失信行為由**通訊作者單位負責牽頭調查處理,也就是說醫學科研誠信專欄中所通報的案件均為作者所在的單位自糾自查,并進行通報的。 一方面是國.家多次強調的人才評價不再“唯論文”,一方面是醫療機構對自己的工作人員的自糾自查,讓專業的醫療水平和能力成為**權威的評價標準似乎很快就要實現了。 也希望各位同行在學術的道路上不要以身犯險,觸碰不該碰的“高壓線”。 編輯:小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