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醫療業是2014年深化改革重點之一5月20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的通知》(國發〔2014〕18號)(以下簡稱《深改通知》)。文章提出,要“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而且明確這里的服務業包括“健康服務業”。筆者仔細研讀,總體感覺的是“五味雜陳”,興奮著并“夢著”。 健康服務業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之一 從《深改通知》九個方面看,健康服務業至少涉及五個方面。 一是“方向”上,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是“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著力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突破點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舉措”。這一方面就設計“健康服務業”。 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特別提出要簡政放權以及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并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權力清單制度”,明確“法無授權不可為”及“法無禁止皆可為”,特別要求各級政府要將權力透明公開于社會。目前,衛生行業要特別注意,社會辦醫的審批,給權力劃清邊界,弄清法律規定,避免“違法行為”。如,行政許可規定的審批時限是30天,超過則視為“許可”,很可能因此造成行政訴訟敗訴。 三是在“著力推進財稅金融價格改革”方面,指出要“進一步減少政府定價項目,凡是能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的,要堅決交給市場。暫不具備放開條件的,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市場導向、更好反映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在理解這一段話,我們要從兩個層次看,一是可以交給市場的服務,可以由市場決定的一律交給市場;二是暫不具備條件的,估計就不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市場導向、更好反映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實際上實行漸進式價格改革方案,但目標是“市場導向”。 四是深化國有企業、科技體制等改革,要加快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等服務業發展。其中指出,要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要做好,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五是“推進關系民生改善的各項體制改革”,以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為核心,深化教育、文化、醫藥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領域改革,構建基本民生保障服務體系。文件特別突出,要“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兜住特殊困難群眾的生活底線”。 像選商品一樣選服務服務,年底能完成? 《深改》指出,要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依靠改革推動和開放倒逼機制,加快健康服務業、養老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物聯網和互聯網等服務業發展。 這里面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圖畫”,就是“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看似一句很普通的話,涉及包括健康服務業在內的至少八個行業的“服務能力”提升問題。對于健康服務業來講,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能力,否則“供方”短缺,難以給“需方”提供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要著力構建市場化的格局,否則在不公平的競爭格局下,即使“供方”足夠,也難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選擇。由此可見,在健康服務領域,要“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四大絆腳石阻礙市場改革”。厲以寧說,在中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阻力很大,第一個阻力就是利益集團的存在,改革可能會使他們的利益受損,所以他們會堅持原來的做法。第二個阻力是制度慣性。經濟學里有一個詞,叫路徑依賴。就是老路走慣了,適應了,就不想改了。第三個阻力是,中國還缺乏獨立完善的市場主體,企業還不是真正的企業,不能自主經營,受到的捆綁特別多。這也阻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第四個方面,市場要發揮作用,必須建立市場信用體系。沒有信用的社會,不適合市場業務的開展。包括政府在內,作為交易一方,都應該講信用。市場經濟的建設,必須和道德建設是同步的,而目前,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才剛剛起步。 由此可見,讓人民群眾像選擇商品一樣有更多的服務可選擇,無疑是一個美好的期待,其他行業是這樣,健康服務業尤其如此。作為一個美好愿景,未嘗不可,但作為今年深化改革的任務而且誓言年底完成,感覺太興奮難以入眠。 編輯:小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