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粘連性腸梗阻 腸梗阻分類(一)
…… (一)按梗阻的原因可分為三類 1.機械性腸梗阻 在臨床上最常見,90%以上的急性腸梗阻是由于機械因素造成腸腔狹窄或閉塞,致使腸內容物不能通過。例如腸粘連、腸管炎癥或腫瘤、腸外腫塊壓迫、絞窄性疝、腸套疊、腸扭轉、蛔蟲團堵塞腸腔等均屬于此類。 2.動力性腸梗阻 主要由于腸壁肌肉活動紊亂,致使腸內容物不能運行,而不是腸腔內外機械性因素引起的梗阻,腸壁本身并無解剖上的病變,動力性腸梗阻又可分為: (1)麻痹性腸梗阻: 亦稱無動力性腸麻痹。因感染中毒、低血鉀、脊髓炎、甲狀腺功能減退、腹部手術等原因影響到腸道植物神經系統的平衡、或影響到腸道局部神經傳導、或影響到腸道平滑肌的收縮使腸管擴張蠕動消失,不能將腸內容物推向前進而引起。 (2)痙攣性腸梗阻: 比較少見,且為短暫性的,梗阻是由于腸肌痙攣性收縮以致腸腔縮小而引起,偶見于腸道炎癥或神經功能紊亂。 3.缺血性腸梗阻 腸管無機械性阻塞而由于血液循環障礙失去蠕動力,見于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 養生之道網導讀:粘連性腸梗阻是指腸袢間、腸袢與其他臟器、腹膜間有粘連或索帶壓迫而導致的腸腔不通,是小兒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主要原因,約占各種類型腸梗阻總數的20%~30%。…… 粘連性腸梗阻是指腸袢間、腸袢與其他臟器、腹膜間有粘連或索帶壓迫而導致的腸腔不通,是小兒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主要原因,約占各種類型腸梗阻總數的20%~30%。 (一)病因 粘連和索帶的形成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先天性粘連及索帶包括胎便性腹膜炎后遺粘連、腸旋轉不良索帶、美克爾憩室殘留索條等。后天性包括手術后遺粘連、腫瘤浸潤性、結核性粘連及腹膜炎后遺粘連,在此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即可產生梗阻。粘連可由以下因素引起。 1、損傷 腹膜腸壁受機械性刺激如手術創傷、溫濕度變化,手術中使用化學藥品等的刺激均可引起粘連。 2、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引起的炎癥性粘連 如慢性結核性腹膜炎,炎癥過程中同時產生粘連,急性化膿性局限或彌漫性腹膜炎后遺粘連。 3、異物刺激性粘連 如腹腔內出血、膽汁、胎糞及其他藥物、腫瘤刺激引起的粘連。 (二)臨床表現 1、腹痛:粘連性腸梗阻最早出現的癥狀。其產生主要由于腸管阻塞近端腸腔擴大和腸壁強烈收縮所致。絞窄性腸梗阻發病初期腹痛非常急劇,個別病兒可早期出現休克。腹痛同時伴有嘔吐,開始是因為腹膜與腸系膜的神經受刺激反射引起,繼而則因腸道梗阻,腸內容物逆流而致反復嘔吐,高位梗阻出現嘔吐早,為綠水,低位出現嘔吐較晚,內含糞便。 2、腹脹:高位梗阻僅上腹脹,低位腹脹較明顯。可見腸型及腸蠕動波,聽診腸鳴音亢進呈金屬音或氣過水音。 3、不排便:梗阻最初可排出積聚在梗阻遠端的大便,以后則不再排便排氣。因嘔吐頻繁、損失大量消化液、加之發燒不能進食,病兒逐漸出現脫水酸中毒。絞窄性腸梗阻一開始脫水癥狀就較嚴重。 少數病兒腹腔內粘連廣泛,腸管長期受粘連約束,臨床上可出現慢性部分性單純性腸梗阻。經常反復發生腹痛、嘔吐,有時出現腹脹,1~3天后自愈。發作時腹部可見寬大腸型及蠕動波。偶而也會突然出現完全性腸梗阻,即慢性粘連性腸梗阻的急性發作。 (三)實驗室檢查 一般白細胞輕度增高,有中性核左移現象,若有腸壞死時,白細胞可以很高。血生化表現為低張性脫水。 (四)病理變化 粘連形成的病理變化是一致的。初期均由于保護性炎癥反應,大量纖維蛋白元滲出,變成纖維蛋白后沉積在腹膜及腸漿膜上,形成松軟的廣泛腸袢間纖維蛋白性粘連。此種粘連物質呈漿糊狀,可以輕輕分開,不損傷腸漿膜,一般多數不引起梗阻。輕傷時在炎癥消退后,此種纖維蛋白膜大部分被吸收,受傷嚴重,纖維蛋白膜吸收不全逐漸生成膠原纖維而形成纖維性膜式粘連。經過腸管的蠕動,使剩余的纖維性粘連膜被牽拉破裂而遺留下索帶式粘連,就成了以后粘連性腸梗阻的主要發病基礎。總之腹腔內粘連的產生、吸收與個體因素有關,個體差異性很大,但粘連的發生仍與損傷的程度、異物的多少、物理刺激的強度、腹腔內應用抗生素藥物的濃度、細菌的毒力數目、局部血液循環等情況有關,刺激愈強,產生的粘連愈多,全身營養不良、低蛋白,吸收修復越長,甚至不能吸收而形成永久性后遺粘連。 在粘連存在的基礎上,任何原因引起腸管蠕動亢進、寒冷、高燒、暴飲暴食等均可誘發急性腸梗阻的發作。梗阻近端腸袢膨脹,腸腔內充滿氣體與液體,梗阻點以下的腸袢空癟縮小而無氣體。若局部腸管血循環受到障礙時很快出現腸管壞死,發展為彌漫性腹膜炎及中毒性休克。少數也可在梗阻近端或壞死處穿孔。 (五)診斷說明 1、凡病史為陣發性腹絞痛與反復嘔吐、吐物為黃綠色液體,甚至為糞汁樣,摸到腸型及聽到高亢腸鳴音,即可診斷為腸梗阻。若有腹腔內感染、外傷及手術史等,應考慮為粘連性腸梗阻。 2、腹部X線透視及平片: 可見小腸充氣有張力及液平面。結腸不充氣,鋇灌腸見結腸癟縮無氣,即可確診為完全性機械性小腸梗阻。 3、腹腔穿刺: 抽出血性腹水多為絞窄性腸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