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酸結晶的臨床案例尿酸結晶的臨床案例 文章來源:《中國腸造口護理指導意見》 責任編輯:醫學小編 【一般資料】 患者,男,70歲。因膀胱癌于3年前行全膀胱切除回腸導管術( Bricker術)。 患者主訴:造口周圍皮膚反復出現感染2年余,造口周圍皮膚逐漸隆起,并有較多白色晶狀物粘附,且與皮膚粘連緊密難以清洗干凈,造口袋容易滲漏,每天至少更換1次。 【護理評估】 泌尿造口位于右下腹,大小約1x1cm,高約0.5cm,造口黏膜紅潤,從造口排出淡黃色尿液。造口周圍皮膚出現直徑約4cm、高約0.3cm的隆突增生,且增生的皮膚表面有白色粉末狀結晶粘附,與增生的皮膚粘連緊密。患者現使用直徑為4cm的預切口的兩件式凸面造口底盤。 【診療要點】 ①明確診斷并發癥:尿酸結晶臨床癥狀明顯,白色晶狀物粘附在造口周圍皮膚上。同時造口底盤開口裁剪過大,尿液長期浸泡、刺激造口周圍皮膚引起增生。 ②處理尿酸結晶的同時,也要對增生進行處理。 ③加強患者造口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指導和健康宣教。 【護理措施】 ①先用稀釋的白醋(醋與水按容積比為1:3)液棉球濕敷造口及周圍皮膚約20分鐘,然后用清水棉球去除殘留的醋酸液,然后紗布抹干造口周圍的皮膚。 ②選用兩件式凸面底盤,如底盤是非預留孔徑的,應重新指導患者裁剪造口袋的正確方法:合理剪裁底盤孔徑,底盤孔徑比造口大1mm即可,切忌剪裁過大 ③配合使用造口專用腰帶勒緊固定,以壓制過度增生的皮膚。同時也較好避免尿液的滲漏。 ④評估患者后,鼓勵患者多喝水,每目飲水量至少為2000~2500ml;多進食幫助提高尿液的酸性濃度的食物:一周后造口門診復查。
上一篇如何盡快的回歸家庭生活下一篇如何有效的預防尿酸結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