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缺血壞死的臨床案例造口缺血壞死的臨床案例 文章來源:《造口護理學》 責任編輯:醫(yī)學小編 【一般資料】 患者,男,68歲,因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血便,排便時肛門疼痛,且排便次數(shù)增加,糞便變細,于當?shù)蒯t(yī)院行腸鏡檢查。結果示:降結腸癌、直腸癌、降結腸息肉,于4月20日以“直腸癌”收入院治療。5月6日,在復合全身麻醉下行Miles+左半結腸切除+乙狀結腸切除,橫結腸單腔造口術。術后第2天,腸造口黏膜顏色發(fā)生改變。造口治療師跟蹤處理。 【護理評估】 1. 腸造口評估:腸造口位于左上腹部,粘貼一件式透明造口袋,腸造口無排泄。腸造口周圍圍繞碘仿紗。腸造口3~7點黏膜邊緣位置黑色。腸造口周圍皮膚見瘀斑,以9~3點較為明顯(圖9-19)。 2. 心理評估:患者及家屬很擔心腸造口需重新手術。 【診斷】 橫結腸單腔造口局部黏膜缺血壞死。 【護理措施】 1.去除可能影響腸造口血供的因素:拆除碘仿紗。 2.密切觀察:粘貼透明的非按壓式兩件式開口袋,與病房管床護士做好交班,提醒每班護士注意觀察腸造口黏膜的變化,并做好記錄和交班。 3.逐漸清除壞死松脫組織:5月16日,患者術后第10天,腸造口為橢圓形,造口被75%黃色腐肉組織覆蓋(圖9-20),予生理鹽水清洗后使用剪刀逐漸清除松脫的黃色腐肉。清創(chuàng)后見3 ~9點位置出現(xiàn)皮膚黏膜分離,分離寬度為0.2 ~O.3cm;棉簽探查分離深度0.3~1.5cm(圖9-21)。 4.促進腸造口皮膚黏膜分離創(chuàng)面的愈合:分離創(chuàng)面使用藻酸鹽敷料處理(圖9-22),并予防漏膏覆蓋敷料后佩戴凸面造口袋+造口腰帶,以防糞便污染創(chuàng)面。一周后創(chuàng)面見紅色肉芽組織(圖9-23),并逐漸愈合。 5. 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腸造口缺血僅僅是局部,不需二次手術,以減輕對再次手術的恐懼;及時告知患者腸造口皮膚黏膜分離創(chuàng)面好轉的消息,以鼓勵其康復的信心。并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腸造口的護理方法。 【護理體會】 腸造口缺血是手術后72小時內最常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因此,術后護士及造口治療師,尤其管床護士應密切觀察腸造口黏膜的顏色變化。一旦發(fā)生缺血壞死,應及時做好相應的處理,以免癥狀加重。壞死組織清除后形成分離創(chuàng)面,按皮膚黏膜分離并發(fā)癥護理方法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