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 文章發表于:《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作者:劉豐(慶元縣人民醫院) 本文由網友“我是肥貓”推薦(請勿轉載) 【摘要】 目的:探討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 方法:選取外科門診就診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8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均予以口服補液鹽、止瀉藥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加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溫水口服,630mg/次,2次/d,連用4周。于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數量及腸黏膜屏障功能指標的變化,并比較其臨床效果。 結果: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雙歧桿菌、乳桿菌數量及B/E比值上升,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數量下降(P<0.05),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兩組患者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總有效率上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佳(P<0.05)。 結論: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效果較佳,機制與其能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并能保護與修復腸黏膜屏障,減少其通透性,改善腸道功能密切相關。 【關鍵詞】結腸造口術后;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腸道菌群;腸黏膜屏障功能; 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切除術(Miles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常見術式,術后需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腹瀉是Miles結腸造口術后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病情頑固,較難治療[1]。結腸造口術后腹瀉的發病機制較復雜,大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是由于排便途徑的變化,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腸黏膜通透性上升導致腸功能紊亂在其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2]。益生菌能調節腸道微生態,降低腸黏膜通透性,減少腸黏膜受損,用于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的預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機制不明[3-4]。本研究探討了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信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對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慶元縣人民醫院就診的82例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納入標準:(1)均為低位直腸癌行Miles術后患者,(2)術前無腹瀉且術后出現腹瀉(>5次/d)患者,且符合Rome IIII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術前有慢性腹痛、腹瀉病史或胃腸道疾病或手術史。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性別、年齡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予以口服補液鹽、止瀉藥等基礎治療。觀察組加用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溫水口服,630mg/次,2次/d,連用4周。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數量及腸黏膜屏障指標變化,并比較臨床效果。見表1
1.3 觀察指標 1.3.1腸道菌群檢測 取無菌干燥后新鮮大便0.5g,置于振蕩器上震蕩成勻漿液并稀釋,取稀釋度為10-9、10-7、10-5、10-3和10-1各0.5mL分別接種于培養基進行細菌培養。其中乳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與大腸埃希菌分別采用MRS營養瓊脂平板、BS血瓊脂平板、羊血平板和中國蘭瓊脂平板(購買自環凱微生物科技公司),前兩者采用抽氣換氣培養法培養48h,后兩者采用35℃孵箱培養24h。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PI20E鑒定系統進行菌種鑒定。結果采用每克糞便濕重中菌落數的對數值(lgCFU/g)表示,并計算B/E比值。 1.3.2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測定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 1.3.3療效評估標準[6] 顯效:大便頻率和性狀恢復正常,排便無不適感,糞常規檢查正常;有效:大便頻率和性狀、排便不適感、糞常規檢查明顯好轉或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顯效與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與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糞便菌群數量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糞便雙歧桿菌、乳桿菌數量及B/E比值明顯上升,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數量下降(P<0.05),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見表2。 2.2兩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比較 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 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P<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4周,在臨床總有效率上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佳(χ2=4.10,P<0.05)。見表3。 3討論 3.1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變化 結腸造口術后腹瀉的發病機制較復雜,近年來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及其引起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等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7-8]。結腸造口術后腹瀉主要是由于腸道菌群穩態遭到破壞引起,使得腸道內有益菌與致病菌數量分別下降和上升,而腸道微生態菌群紊亂,破壞其“菌群膜”屏障,使得腸黏膜上皮受損,導致腸功能紊亂腹瀉[9-10]。腸黏膜屏障功能目前臨床上無法直接測定,而常用血清D-乳酸和DAO的間接方法測定,其中D-乳酸作為腸道固有細菌的一種酵解產物,DAO是腸黏膜絨毛細胞胞漿中高活性細胞內酶。當腸黏膜功能受損時,腸道黏膜通透性上升,DAO和D-乳酸進入血循環引起其水平明顯上升。因此,血清DAO和D-乳酸可間接反映腸黏膜屏障功能[11-12]。 3.2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及腸黏膜屏障的作用 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是典型的代表性口服益生菌,直接粘附于腸黏膜上并繁殖生長補充正常生理菌群形成菌群生物屏障,且可競爭拮抗致病菌入侵并阻止其在腸壁上粘附,于腸表面形成“菌群膜”屏障,增強腸黏膜上皮對損傷、細菌和病毒的防御功能[13-16];且能分泌大量酸性物質,使腸腔酸化,加快內毒素排泄,減少其對腸黏膜破壞,保護腸黏膜屏障,達到止瀉的目的[17-20]。本研究示觀察組患者治療4周后雙歧桿菌、乳桿菌數量及B/E比值上升幅度及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下降幅度更明顯。提示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予以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可糾正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同時研究還發現觀察組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下降幅度更大,且在總有效率方面更佳。提示雙歧三聯活菌膠囊用于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的效果較好,能保護與修復腸黏膜屏障功能。我們推測認為結腸造口術后腹瀉患者予以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可糾正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重建腸道微生態平衡,在腸黏膜表面形成菌群屏障,保護與修復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對腸黏膜上皮的損傷,減少腸黏膜的通透性,改善其腸道功能,緩解其腹瀉癥狀達到治療目的。但本研究納入病例相對偏少,必要時可增加標本量繼續深入研究探討[21-24]。 【參考文獻】 [1]SiegelR,DesantisC,JemalA.Colorectalcancerstatistics2014[J].CA CancerJClin,2014,64(2):104-117. [2] 郭世奎,王昆華,龔昆梅,等.結腸癌手術對腸道菌群微生態的影響[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1,6(3):150-154. [3] 楊林,楊金云.結直腸癌圍術期腸道微生態制劑應用對術后炎癥反應及感染性并發癥影響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1(11):130-1304. [4] 錢昆,萬智,李月春,等.腸道微生態制劑在結直腸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4(2):94-97. [5]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24-1367. [6] 邱蘭,印義瓊,劉春娟.金雙歧對直腸癌腸造口還納術后腹瀉患者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3):2169-2171. [7] 包維民,王昆華,唐映梅,等.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前后腸道菌群與正常人群的比較[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9,15(4):224-226. [8] 王天群,畢鐵男.益生菌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應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32(12):1389-1391. [9] 張紀偉,杜鵬,楊寶仁,等.補充雙歧三聯活菌對大腸癌術后腸道菌群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10):1285-1287,1300. [10]陳旭權.微生態制劑對老年結腸癌術后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9,32(11):23-25. [11]夏陽,秦環龍.益生菌對大腸癌術后腸屏障功能及全身炎癥反應的影響[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11):805-810. [12]李東正,周建農.腸道微生態制劑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5):106-109,114. [13]陳海良,楊育林.口服益生菌對大腸癌術后患者炎癥反應及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38-40. [14]張婧,程中.腸道微生態制劑及其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6):463-467. [15]朱達堅,陳小伍,伍錦浩,等.結直腸癌圍手術期替代應用腸道微生態制劑對腸道菌群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2(8):1190-1193. [16]RafterJ,BennettM,CaderniGet al.Dietary synbioticsreducecancerriskfactors in polypectomized andcolon cancerpatients[J].Am J Clin Nutr,2007,85(2):488-496. [17]陳海良,楊育林.口服益生菌對大腸癌術后患者炎癥反應及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1):38-40. [18]陳旭權.微生態制劑對老年結腸癌術后腸道屏障功能的影[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9,32(11):23-25. [19]劉穎嵩,邵斌,張斌,等.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菌群變化及微生態制劑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33(5):584-586. [20]佘金文,李鐵剛.益生菌調節大腸癌術后腸道粘膜]免疫功能紊亂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8,10(3):122-124. [21]劉晨晨,張振玉.益生菌對結直腸癌的防治作用及機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7):769-772. [22]丁平,宋炳紅,朱利敏,等.結直腸癌患者腸道黏膜菌群多樣性變化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1,23(2):131-133. [23]潘麗芳,翁國愛.益生菌對結腸癌患者術前腸道準備及術后應激狀況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3,33(2):13-15. [24]吳承堂,黃祥成,楊希山,等.大腸癌術后腸屏障功能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11):858-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