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DM 與結直腸癌的關系研究T2DM 與結直腸癌的關系研究 文章發表于:《結直腸肛門外科》 作者:李毅芳、 陳丹丹 、蔡燕芝(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本文由網友“順其自然”推薦(請勿轉載)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與結直腸癌的關系。 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0非腫瘤患者為對象,比較兩組在性別和肝轉移等方面的差異,并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結果:T2DM患者結直腸癌發病的危險顯著高于非T2DM患者,男性、女性結腸癌患者合并T2DM明顯高于非腫瘤男性、女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2DM合并直結腸癌患者發生肝臟轉移危險性高于非T2DM合并直結腸癌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T2DM是結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T2DM合并結直腸癌患者更容易發生肝臟轉移。 【關鍵詞】T2DM;結直腸癌;關系;研究;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發于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者、肥胖者,多在35~40歲之后發病[1]。其發病與遺傳、環境、種族、年齡、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無力、肥胖等癥狀,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近年來人們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T2DM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常見的慢性病[3]。流行病學發現,T2DM與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病密切相關[4],因此,筆者為進一步分析T2DM與結直腸癌的關系。特選取2014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0非腫瘤患者為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0非腫瘤患者為對象,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研究目的和內容,并取得患者家屬簽署的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結直腸癌的診斷參照《腫瘤學》的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證實[5];②年齡:40~70歲;③合并T2DM均在結直腸癌診斷之前已確診糖尿病或兩者同時診斷;④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mmol/L。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等其他器官嚴重衰竭患者;②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繼發性癲癇患者;④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及肛管癌者;⑤結直腸癌治療后才出現的T2DM者。結直腸癌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5.43±5.23)歲;非腫瘤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5.51±5.43)歲。上述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給予營養支持及對癥治療等。在入院后檢測血糖指標[ 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變化情況,采用雅培越捷型血糖儀,分別于餐前、餐后2h采指血測患者血糖并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結直腸患者T2DM合并率、性別與結直腸癌合并T2DM的人數、合并T2DM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的人數。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行χ2檢驗,計算各暴露值對結直腸癌發生的比數比(OR),相對危險度及95%可信區間(95%CI),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結直腸患者T2DM合并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合并T2DM者20例,合并率為20.00%,對照組患者中合并T2DM為10例,合并率為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性別與結直腸癌合并T2DM的關系 合并T2DM的男性實組和對照組分別為14例和8例,男性結腸癌患者合并T2DM明顯高于非腫瘤患者;合并T2DM的女性結直腸癌和非腫瘤患者分別為6例和2例,女性結腸癌患者合并T2DM明顯高于非腫瘤患者(P<0.05),見表2. 2.3 合并T2DM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的危險性分析 結直腸癌患者合并和不合并T2DM者在腫瘤確診時發生肝轉移的比例分別為30.00%、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6]。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二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其早期無明顯癥狀,當腫塊達1~2cm時,隨著腫瘤的增大,患者可出現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后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癥狀。還可以向遠處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相關研究表明其發病與遺傳因素、西方文化飲食、缺乏鍛煉和肥胖等多種因素有關。最近研究表明結直腸癌患者的發病與糖尿病密切相關。即糖尿病可以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危險[7~9]。 已有研究表明尿病患者發生直結腸癌的危險性比非糖尿病患者增加了30%[10]。此筆者為進一步探究T2DM與結直腸癌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在結直腸癌患者中患有T2DM的比例較高。此研究結果與上述學者研究結果相符,提示直結腸癌合并T2DM高于肺腫瘤者。肝臟是直腸癌常見的轉移器官,在確診時有15%~25%的患者發生肝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T2DM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生肝轉移的危險性明顯高于為合并T2DM者,提示糖尿病可能是結直腸發生轉移的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增加結直腸癌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長期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和高血糖有關,研究表明動物體內血清高胰島素水平可表現促有絲分裂的特征,同時可以增加胰島素生長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1)的生物活性,而IG~1有直接或間接促進腫瘤生成作用。胰島素還可以影響體內法尼基轉移酶活性,可通過介導的途徑促進癌癥的形成,其轉移機制與IGF及其他關,相關研究顯示[11]:在肝臟組織中IGF~1合成最多,肝臟來源的IGF~1可以刺激肝轉移到肝臟的癌癥細胞生長,其強弱與IGF~1受體的密度有關,此外,IGF~1及其受體也參與結直腸癌血管形成的誘導,上調結直腸癌細胞株VEGF的表達,其在腫瘤的發展和轉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 4 結論 綜上所述,T2DM是直結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對于T2DM人群,臨床應定期進行相關的檢查,爭取做到腫瘤的早發現和早治療,而對于合并結直腸癌的T2DM患者應該注意發生肝臟轉移的可能性,以便在進行檢查和治療的時候制定更周密的方案。 【參考文獻】 [1]趙明,習陽,步世忠.2型糖尿病與結直腸癌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研究,2016,20(4):365~370. [2]王茹瑤,劉蕊,趙立杰,等.結直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FIB和D~DIMER與臨床病理特征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7,24(5):332~336. [3]何建萍,楊茜,毛野,等.合并2型糖尿病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時間的影響[J].華西醫學,2017,32(6):883~885. [4]許召杰,周學良,豆萌萌,等.降糖藥物與2型糖尿病患者大腸癌發病風險及療效的META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6,31(7) :596600. [5]楊香玉,張明,羅新萍,等.BMI、腰圍和腰身比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隊列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6,50(4):328~333. [6]周俠,安秀敏,潘明麟,等.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與自主神經功能的關系探討[J].醫學研究雜志,2017,46(11):106~110 [7]蔣伏松,魯郡,侯旭宏,等.T2DM患者BMI與下肢動脈病變的關系探討[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6,10(6):478~482. [8]徐海波,鐘威,閆曉光,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ANNEXIN~1水平與胰島素抵抗關系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25(12):1090~1092 [9] 馬磊,王述進,崔琳. T2DM患者ACL水平與并發癥發生率關系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7, 46(11):1534- 1536. [10] 馬堯,姜維娜,江紅.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患者氧化應激反應與血脂代謝紊亂的關系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11):1102~1104. [11]陳曉英,吳照帆,王學才,等.體質指數動態變化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10):1332~1335. 12]楊勇,田敏.結直腸癌患者TNF~α、IL~6、IL~8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與研究[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6,23(7):790~793. [13]王夢嬌,劉高勤,徐靜,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對人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行為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7,35(5):417~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