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腸癌根治結腸造口術88例康復護理直腸癌根治結腸造口術88例康復護理 文章發(fā)表于:《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 作者:史鳳琴、張俊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 本文由網友“風卷過樹梢”推薦(請勿轉載) 【摘要】 目的: 探討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康復護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對患者健康教育、飲食指導、造口袋的選擇使用、造口周圍皮膚護理、造口灌洗法、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等結果進行比較觀察。結果:進行康復護理的病例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結論:造口康復護理是提高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低位直腸癌;結腸造口;康復護理;
本組患者88例均行Miles手術,其中男58例,女30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6歲。病灶距肛門3~5cm, 全部病例指診均可觸及腫塊,臨床表現為:間斷腹瀉22例,里急后重、粘液血便36例,腹痛、腹脹31例,便秘、大便變細9例,便后墜脹感6例,消瘦、貧血4例。合并高血壓4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術后進行康復護理,術后隨訪,2例因肝轉移于術后6月死亡,1例因術后腦出血生活不能自理退出隨訪,其他患者均完成預期隨訪。 2. 護理方法 2.1. 1 合理安排膳食:術后需調整飲食結構,應多食粗糧、新鮮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及不易消化食物;在營養(yǎng)素均衡的前提下,注意定時進餐、細嚼慢咽,適當吃些粗纖維食物,使大便成型、質軟。 2.1. 2 合理安排休息及鍛煉:指導患者有意識的利用腹部肌肉練習控制排便,逐步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術后6周內不宜舉超過6公斤的重物,平時避免參加過度增加腹壓的活動,以防造口處腸管脫出或造口周圍疝形成。 2. 1.3注意心理調適:人工肛門患者在術后早期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往往超過生理創(chuàng)傷,可出現壓抑、恐懼、憤怒、悲傷、自卑等心態(tài),醫(yī)護人員應積極與其交流溝通,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現實,耐心傳授結腸造口的護理知識和技巧,介紹成功的同類疾病患者與其交談,并介紹患者參加造口聯(lián)誼會,幫助患者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再配合必要的治療。 2.2 加強造口管理:造口黏膜色紅潤,富有光澤,表示血供良好,暗紅色也屬于正常;若黏膜呈暗紫色或黑色,則說明造瘺口腸管血運有障礙,應立即與醫(yī)生聯(lián)系。造口袋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身體適應情況加以選擇,早期選用康樂保公司EC系列產品更好。同時應準備兩個以上的造口袋用于更換,術后早期宜用透明造口袋,可直接觀察造口周圍皮膚情況、大便的顏色、性狀和量等。康復期可選用不透明造口袋, 以肉色為主, 減少視覺刺激。由于腸排泄物污染并刺激皮膚,對造口袋粘合膠過敏或使用造口器材不當等原因,都可能引起造口周圍皮膚損傷,出現損傷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使用皮膚保護膜或皮膚保護劑(如氧化鋅軟膏)。選擇寬松、柔軟、富有彈性的衣服,腰帶不宜過緊,以免壓迫造口。如出現皮膚損傷可用生理鹽水清洗,無菌紗布沾干,涂氧化鋅軟膏或康惠爾潰瘍糊,造口開放,暫停使用造口袋,注意飲食調整,盡量使糞便成形;也可將康惠爾潰瘍貼貼于患處后,再粘貼造口袋。 2.2.1結腸造口灌洗:結腸造口灌洗可明顯減少排便次數,促使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消除或減輕人工肛門的氣味,降低造口周圍皮膚刺激反應的發(fā)生率。灌洗時間以晚餐后1~2小時為宜。第1次灌洗時間以術后第5天晚餐后1~2h最為適宜,以后每天早上或晚上定時灌洗1次,最好在進餐后灌洗,以利食物刺激腸蠕動,增進排糞。灌洗時,患者取坐位,用側邊開孔的肛管插入造口6~8cm,集水袋的底部距造口約40~60cm左右;灌洗時的速度不宜過快,當患者有腹脹時應減速,每次灌洗不得少于10min;一次灌注量為 500~ 1000m1為宜。灌注液溫度以39~41°C為宜;間隔時間開始每天定時灌洗1次,1周后可1次/ 2d,少數每周1次。 2.3 造口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腸造口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很高,國外文獻報道,結腸造口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達21%~71%,國內報道為16. 3%~53.8%。腸造口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有造口壞死、切口感染、造口狹窄、造口回縮、造口周圍皮炎、便秘、腹瀉及性功能障礙等。 2.3.1 造口壞死:是術后72 h內出現的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主要由動脈損傷、血運障礙引起,表現為外置腸管粘膜發(fā)紫、變黑。因此術后72 h內須嚴密觀察造口血運情況,不間斷評估造口的活力。及時向醫(yī)生報告造口缺血的進展情況。去除及避免一切可能加重造口缺血的因素。 2.3.2 造口狹窄:造口狹窄發(fā)生于皮膚粘膜連接處或造口處腹壁各層,多出現在術后半年內,發(fā)生率為6%~15%, 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難。在預防感染、加強造口局部護理的基礎.上,從術后1周開始,教會患者用食指戴上手套或指套,涂上石蠟油,輕輕插入造口內,插入深度2~3cm,插入時手指不應做旋轉,以免粘膜出血,并在造口停留10 min。每周擴造口1~2次,使造口直徑在2~2. 5cm為宜。已發(fā)生明顯狹窄者,每天擴造口,用小指、無名指、食指,逐漸伸入,達到男性患者能放入食指,女性患者能放入大拇指。 對手指擴張1個月無效或小指不能插入者,應行手術治療。
造口愈合后無明顯狹窄,出院前把有關造口護理的注意事項、并發(fā)癥的臨床表現、預防及日常的生活、工作、飲食等耐心的交待給患者及家屬,并讓患者復述,直至患者掌握全部知識,以加強其自我護理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避免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出院后應2~3個月復查1次,1 年后改為半年1次。每1~2周擴肛1次,持續(xù)2~3個月,如發(fā)現造口狹窄、排便困難應及時到醫(yī)院檢查處理。
腸造口患者作為一個特殊人群, 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社會壓力,在護理造口患者時應以親切的態(tài)度,給予心理安慰,通過對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渡過對疾病理解的過程,接受治療,提高對造口術的認識,豐富患者的理論知識和自我護理技能。患者獲得了自我護理、自我管理的能力,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存質量。同時,在教育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醫(yī)護關系,激發(fā)護士學習和工作的和極性,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京霞,付菊芳.腹會陰聯(lián)合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康復護理.現代腫瘤醫(yī)學,2006,14 (1) 128~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