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腸雙腔造口術后改良修復術18例分析結腸雙腔造口術后改良修復術18例分析 作者:王丙炎、馬桂芬、于苗子 (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 本文由網友“竹林聽雨”推薦(請勿轉載) 【摘要】 目的:探討結腸造口術后再修復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及技巧。 方法:對1994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腸雙腔造口術后行改良修復術的18例患者病例進行回顧分析。 結果:18例平均手術時間1.2小時,并發癥發生率16.7%,無死亡病例。 結論:結腸雙腔造口再修復時機應在前次手術4個月后進行,術前充分準備,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是再修復成功的關鍵。
結腸雙腔造口是結直腸損傷或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治療中, 為減少手術并發癥,降低死亡率而常用的手術方式,但對病人造成諸多不便,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再修復手術可以解除腹部造口帶來的不利影響,造口再修復存在一定的風險。現將我院1994年—2011年18例結腸雙腔造口再修復病例進行系統分析,探討手術時機、手術方式及經驗教訓。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齡最小17 歲,最大64歲,平均38.5歲。 1.2 一期手術時所患疾病 結腸銳器傷9例,腹部擠壓傷致結直腸破裂7例,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2例。 1.3 一期手術術式及造口方式 9例結腸銳器傷采用腹部探查切口,修復腹部其他損傷后,由于結腸將破損處提到腹壁外,做結腸雙腔造口。腹部擠壓傷中,2例直腸破裂,行直腸修補,乙狀結腸雙腔造口,另5例將結腸破損處提至腹壁外做結腸雙腔造口,2例結腸癌術后吻合口瘺做橫結腸雙腔造口,盆腔沖洗引流。 1.4 再修復方式及手術時機選擇 本組病例造口距再修復時間最短4個月最長1年,手術方式采用原位造口處瘢痕切除,修補結腸破口,分離腸壁與切口粘連,不進入腹腔。分層縫合造口處肌肉及皮下組織,切口內置橡皮引流。 1.5 手術結果及術后并發癥 本組病例全部臨床治愈,未發生再造口及死亡。術后切口感染2例,1例吻合口瘺,病發證率16.7%。住院時間10—29天,平均14天。 2. 討論 結腸造口再修復作為疾病治療的最后階段,應嚴格掌握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結合本組病例,就手術時機、手術方式選擇、術前準備、并發癥預防等方面討論如下: (1)再修復時機 一般認為再修復的時機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①病人全身狀況②傷口愈合情況,腹腔炎癥及腸道炎癥水腫情況③原疾病情況。我們認為再修復的時間應在腹腔感染充分控制后的3個月以后為宜,時機應個體化,許多因素使再修復的時機不得不延長,應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及傷口的愈合情況而選擇。 (2) 手術方式 結腸雙腔造口因腸管的連續性無破壞,以原位造口再修復為好,切除瘢痕組織,分離腸管與切口粘連,修補結腸破口,盡可能不分離結腸與腹膜粘連,使結腸破口不與腹腔相通。縫合腹壁各層,切口內置橡皮引流。 (3) 再修復的術前準備及并發癥預防 (4)結腸雙腔造口再修復有各種并發癥,如傷口感染、裂開、吻合口瘺、狹窄梗阻,這與術前準備及再修復技術有關,預防并發癥的關鍵是做好術前準備,再修復術前應進行各系統檢查,腸鏡檢查結腸遠端有無炎癥梗阻狹窄,腫瘤病人應查癌胚抗原等腫瘤免疫指標,確定有無復發及遠處轉移。雙腔造口術1月后,結腸壁與切口粘連, 此時去除支撐棒,腸袢可逐漸回縮至切口,又與腹腔不通,可以手指擴大結腸遠端腸腔,使糞便復通進入遠端結腸,恢復肛門排便,或者以凡士林紗團緩壓造口處,恢復糞便原通道,造口逐漸縮小。術前正確腸道準備,手術中注意無菌操作,提高結腸縫合技術,注意漿肌層加強縫合時不要穿透全程,導致污染,影響縫合口修復,沖洗傷口,放置有效的引流。術中及術后合理應用抗生素,術后禁食,加強靜脈營養。本組2例切口感染病例經換藥后痊愈,1例吻合口瘺病人,術后一周進食后有少量黃色稀便溢出,因不與腹腔相通,病人無腹膜炎體征,給予引流換藥后瘺口逐漸閉合,傷口愈合。 結腸雙腔造口原位再修復是最方便、簡潔的手術方式,術后安全,并發癥少,創傷小,痛苦小,易恢復,出現并發癥處理方便。在結腸造口術中,如能行雙腔造口,盡可能采用結腸雙腔造口。 【參考文獻】 [1]劉連杰等.結腸造口還納術51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12):734. [2]杭樹祥,劉秀華.結腸造口還納術36例外科治療分析[J].內 蒙古醫學雜志;2003年05期. [3]石澗江,楊波.結腸造口還納術有關問題的探討[J].臨床醫 藥實踐雜志;2003年09期. [4]成光賢,房忠.結腸造口還納術54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族 民間醫藥;2010年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