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勒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元宵節的習俗有: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 3.賞花燈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資料來源:農村天地.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J].現代農村科技,2013,2:75. 上一篇如何有效補充蛋白質?下一篇缺乏蛋白質有哪些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