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確煎煮中藥湯劑如何正確煎煮中藥湯劑 文章發表于:《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責任編輯:醫學小編 中藥湯劑是中醫臨床常用劑型,接受和使用這種劑型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甚至司藥人員能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為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必須掌握正確的煎藥方法。歷代醫家對湯劑的煎法都很重視,如清朝著名醫學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說: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見掌握正確煎藥方法的重要性。正確煎煮中藥一定要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1. 煎藥用具 以砂鍋為首選,價廉且不易發生化學變化。也可用搪瓷鍋或不銹鋼鍋,但忌用鐵鍋、鋁鍋等。因為有些藥物用鐵鍋、鋁鍋等煎煮會產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不良反應。 2. 煎藥用水 ①水質:除特殊規定用水外,一般以水質純凈為原則,如自來水、蒸餾水或甜井水。 ②水量:煎藥用水量視藥量而定,以漫過藥物一寸左右( 2 ~ 5cm) 為宜,煎出的藥汁應有150 ~ 200ml。水過多會延長煎煮時間,水少了則有效成分不易煎煮出來。 3. 煎藥火候 一般情況火候應先武后文。藥湯未沸時用武火( 大火) ,沸后改用文火( 小火) 。如遇以下幾類藥物,則煎煮火候須特殊處理: 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宜武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降低藥效。味厚滋補類藥物宜文火久煎,以使藥效盡出。毒性藥物( 烏頭、附子等) 也宜文火久煎,以減低毒性。注意如藥物煎糊應棄去,切勿加水再煎。 4. 煎藥方法 用冷水浸過藥面,泡透后( 約半小時) 再煎煮,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種子、果實類藥物浸泡時間稍長些; 冬季浸泡時間也要稍長些。一般中藥煎2 次( 特殊情況遵醫囑) ,頭煎沸后再煎20min; 二煎沸后再煎15min。 注意: 煎藥是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防止氣味走失,降低藥效。有些藥物因性味質地不同,煎煮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特殊方法: ①先煎:象介殼類、礦石類這些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應該打碎先煎,待煮沸10 ~ 20min 后再下其他藥物。這類藥物有: 石斛、生代赭石、生龜甲、生鱉甲、生瓦楞子、生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齒、生石膏、生磁石、生禹糧石等。 ②后下:凡是氣味芳香借揮發油取效的藥物,宜在一般藥物煎好前4 ~ 5min 時加入,以防止有效成分走散。這類藥物有: 生大黃、徐長卿、白豆蔻、砂仁、薄荷、肉桂、魚腥草、鉤藤等。 ③包煎:對花粉、細小種子及研末的礦石類藥物,宜用紗布或其他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避免煎后藥液渾濁,并可減少對咽喉和消化道的不良刺激。需包煎的藥物有車前子、葶藶子、旋復花、蒲黃、枇杷葉、夜明砂、滑石粉、赤石脂等。 ④烊化( 溶化):凡屬膠質、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藥物,服用時兌入藥液中攪勻化開或單獨加溫溶化( 隔水蒸) 再兌入藥液內攪勻。主要是防止一起煎煮時黏鍋煮焦,黏附其他藥物,影響藥效。此類藥物有阿膠、鹿角膠、龜甲膠、芒硝等。 ⑤沖服:對貴重藥物或不耐高溫而又難溶于水的藥物,需研末用湯液或開水沖服。此類藥物有三七、琥珀等。 ⑥另煎或另燉:某些貴重藥物把它切成小薄片,放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 ~ 3h,服用時再兌入藥液內。此操作是為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此類藥物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⑦磨汁:某些貴重或質地堅實的藥物,如羚羊角、犀角、沉香等,可用水磨汁或銼成細粉調服。 ⑧泡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易破壞藥物療效的,加蓋浸泡后再服用。如胖大海、番瀉葉等。 綜上所述,如湯劑中所用的中藥材質量符合要求,又掌握了以上的正確煎煮方法,有效成分能充分煎出,則中藥湯劑療效一定能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