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狹窄的原因、治療及預防?造口狹窄是較常見的并發癥,可見于早期或晚期,主要癥狀為慢性腸梗阻,如腹痛及排便困難等。這種并發癥繼發于造口缺血壞死、回縮及造口黏膜皮膚分離。 原因: 1.隨著肉芽組織瘢痕的收縮,原本大小合適的造口逐漸發生狹窄,并不斷加重。 2.造口時切除皮膚過少,且大多在術后短期內出現。 3.過去常用腸造口二期愈合的手術方法,將造口腸段牽出腹腔外,末端鉗夾使遠端自行壞死脫落,造口腸端開口處外翻與皮膚愈合。由于腸造口處腸段漿膜暴露過多,加之糞便及腸內容物外溢,漿膜受分泌物的刺激引起漿膜炎,局部炎性肉芽增生,瘢痕收縮導致狹窄。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糞便排出不暢時,可用灌腸法、糞便軟化劑、瀉劑、造口部擴張術等方法。 2. 手術治療 是改善腸造口狹窄的最好方法。 原位重建造口:腸造口處瘢痕組織應繞腸開口部圓形切除,然后將腸段與皮緣用細絲線或細吸收線縫合。主要腸端縫合時,漿肌層勿縫合過多,而粘膜層距切口進針距離要寬約0.2~0.3cm,將粘膜層覆蓋造口周圍,可防止漿膜炎,減少腸造口部狹窄復發。腸造口處Z形成形術,手術后或獲得較好的效果,避免造口緣環形狹窄。 預防: 1.腸造口狹窄常是腸段缺血、壞死的并發癥,因此必須防止造口血供不足, 2. 端式造口時,使用一期縫合粘膜外翻法。 3.如愿為造口狹窄處重建造口條件不足,可另選部位重建腸造口。 4.造口時將腸壁全層與皮膚一期縫合,減少造口狹窄,術后多不需擴張。在制作通道時,可將粘膜縫于皮下,時通道漿膜化,腸管周圍不至被纖維管道圍繞,可減少狹窄機會。 ——摘自《腸造口治療》 上一篇膀胱癌是怎么得的? |